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B.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唐朝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称。

C.词是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D.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在戏剧作品中,供状物叙事之用,是戏剧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

D


解析:

散曲作为曲的一种体式,是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供清唱吟咏之用,以抒情为主,也称清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古人写诗,经常运用对比手法。这首诗中,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答: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


解析:

这首诗题为“裴给事宅白牡丹”,但四句诗中没有直接出现“白牡丹”一语,只是在第二句写“争赏街西紫牡丹”,那么就要好好想一想,第三句中的“玉盘”是否就是“白牡丹”的喻体。回答是肯定的。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三题。(5分)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33年),白居易赴杭州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1)首句写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为什么不说“照”而说“铺”?(2分)

答:

(2)诗人为什么认为这个夜晚是“可怜”?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2分)

答: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1分)

答:

(1)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确实像“铺”在江面上,准确、形象。

(2)“可怜”意思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

(3)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侧面反映诗人离开宫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浄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

5.“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其中“摇”、“滴”两个动词用得极神奇,请对这两个字的妙处作简要的赏析。(3分)

6.“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尾联话中有话,请你结合全诗品一品。(3分)

    5、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以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异趣横生,反映出作者想象的奇特。

6、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谢朓精神相通,心心相印,他的诗我能理解;今日我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含蓄地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

新 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⑴.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⑵.此诗末句的“偷”在《宋诗别裁》中写作“径”,你认为哪个字更妙, 谈谈你的理由

(3分)

(1)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 。夏日初晴之后,昼梦之余,人的情绪通常是爽朗的、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吹开大门、拂动书页的夏风显得那样友好。这一切都表现了诗人恬适宁静的心境。 (2) “偷”字好,可以显示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或:“径”字好,“径”字能突出南风与老友的熟识,相见之情急切,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径直推门而入。 


解析:

“偷”字好。用“偷”字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表现了诗人久雨初晴的欢悦和宁静恬适的心境。夏日南风通常是平和的,用“偷”字比用“径”字更能准确表现南风的特征。“径”字好。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径直而来,“排闼”而入,这就突出了南风的急切,从而表现了诗人对晴日的期盼之殷切和对初晴的喜悦之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试分析此诗所蕴含的感情。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1)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等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逢入京使急切地托其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从中也再次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2)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题。(8分)

牧牛图①

田锡

干戈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1)第二名诗中的“似流水”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答: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答:

(1)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2分)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1分)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之情。(1分)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3分,“秋天原野”1分,“牧童吹笛放牧”1分,“闲适平和”1分)与 “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杀人。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4分)

(2)诗歌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1)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望中一片无边春色。引发人的想象,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地过渡到第二句。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2)乐景写哀情。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__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为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是:尽管惰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记得刻才识。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日。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

新条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且莫”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歌中“引”字的作用。(4分)

(1) 表达了诗人爱惜新柳,热爱耨春的深情。(2分)(“且莫”可作“切莫”解。“且莫’’二字,传神写照,流露出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浅黄的新柳象征着初春,及至深青,则已是晚春了。)   

      (2) ①“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是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2分)

②“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①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②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2)本诗颈联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设问和比喻,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3分,设问、比喻各1分,结合诗句阐释1分)。表达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1分,答出“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

(2)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2分,各1分)。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