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共10分)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①。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②。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③。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④。
[注释] ①藜:一种可食的野菜。黍: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送饭食到田头。菑(zī):初耕的田地。 ②啭:小鸟婉转的鸣叫。 ③槿(jǐn):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清斋:素食。露葵:冬葵,古时蔬菜名。 ④ “海鸥”句: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到海上从鸥鸟游。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再往海上,鸥鸟飞舞而不下。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1)运用想象和联想,以这首诗首联的内容为中心,进行扩展,不能当成翻译,不能做分析评价,要具体、真实地再现农家生活画面。(4分)
(2) 诗的第二联用了那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4分)
(3) 综观全诗,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1)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
(2)用了水田,白鹭,夏木,黄鹂四个意象。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画面开阔而深邃,把人带入了一个闲静、和谐而又生机勃勃意境中。
(3)表达了诗人对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的热爱(或者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解析:
无
题西太一宫 王安石
柳叶呜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古人评这首诗,认为一、二句的“暗”和“酣”用得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答:
【小题】
“暗”写出了“柳叶”之密,柳色之浓;“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着红晕;“绿暗”、“红酣”色彩绚丽,境界甚美,并与第四句“白头”相对照,表现了作者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解析:
无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
军城早秋
严武
咋夜秋风入汉关 ,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 莫遣沙场匹马还。
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 分 )
答 :
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 ?(4 分 )
答 :
【小题】
渲染了一种阴沉肃穆的气氛 ; 明写景物 , 暗写外敌人侵 , 战云密布。 (2 分。 两个要点中 , 一个要点 1 分 )【小题】
对战争的警觉和敏感 ; 刚毅果断的气魄 ; 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4 分。三个要点中学生答出其中一点得 2 分 , 答两点即可得 4 分 )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⑴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⑵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⑴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⑵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解析:
无
对该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A.首句忽发奇想,破空而来,似大潮平地涌起,令人在意想不到的惊奇中产生了继续阅读的强烈欲望。
B.第二句落在“愁”字上,点明“三千长”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C.第四句以“秋霜”代白发,带有忧伤憔悴的感__彩,“得”字显现出诗人受到排挤压抑之后的不平之气。
D.诗人运用夸__比喻的手法写愁,着力渲染了久积于心的怨愤和抑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自己当时的真实处境。
诗歌以“白发”开篇,好处是
D“白发”与“三千丈”连缀而成,与现实情况不符,吸引了读者:以“白发”喻愁,形象直观、朴实自然,增强了“愁”的形象性。
解析:
(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自我”形象)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 勤 政楼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注]。
[注]金铺: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成。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作具体分析。(5分)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昔伤今之情,对当年之盛的缅怀,对今日之衰的伤感,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惨淡失意的心情。
(2)①融情于景。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后两句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字字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②衬托。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另外,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今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酌凄凉衰败的景象。③对比。从诗的整体看,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今日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今日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今日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①酬:酬答,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②巴山楚水:泛指四川、湖广一带。刘禹锡曾被贬官于斯,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③旧:老朋友。翻似:倒好象。烂柯:据《述异志》载,晋朝王质入山砍柴,遇见二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未终局,斧柄已烂,回到乡里,同时人都已死去。④侧畔:旁边。千帆:形容船多。病树:枯树。⑤君:指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暂凭:暂且凭借。长:振作,增长。
①在诗中,诗人抒发了心中什么样的感情与感慨?表示了什么信念?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怀?诗中跳荡怎样的情调?
②颈联是千古传颂不绝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请作较深入的分析,并说说今天人们又能赋予它什么样的新意义。
①诗人抒发了心中的激愤和人事沧桑的感慨。表示了坚持理想和寄希望于未来的坚定信念。表现出豁达的情怀。诗中跳荡着高昂的情调。
②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新的意义是说明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
解析:
(1)前两联以抒发感慨为主,这从字面即可理解。颈联在哲理中蕴含着豁达的情怀。而“长精神”自然是高昂的。
(2)诗词的哲理和意义大多从景物的描写中表现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也有不少景语不但有情还含哲理,这一点也应牢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幽 居 初 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 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了一个“幽”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突出”幽”的。(4分)
(2)请简要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3分)
(1)①以静写幽,通过“野径”“水满”“草深”等静物描写表现了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通过描写白鹭安详不惊和蛙的叫声渲染出环境的幽静。(4分、每点2分)
(2)①前六句通过写幽静的初夏景色,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②后两句的“叹息”,则表达了诗人因往日旧交零落而产生的寂寞惘然之感。(4分,每点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这首诗颔联和颈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在愁什么?(3分)
(1)(1)①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1分),②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1分);(2)寄寓人事沧桑(1分)、自然永恒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1分)
(2)(1)比喻手法。(1分)。(2)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1分) ②忧自己不得重用(1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