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古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辛夷,木兰树的花)

本诗一、二两句紧扣题目写“鸟稀”“花尽”“花飞”的春残“之景,抒发感情;值得玩味的是诗人”怜“(爱)竹,并把竹子人格化——”待我归“。请说说你的理解。

抒发了诗人爱竹之意和竹的待我之情,赞美那种不为世俗所染的高尚节操。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注意题目中隐含的信息,联系屈原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以及象征意义。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副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联所写对象是陆游。“悲黍”即姜夔《扬州慢》中“黍离之悲”,此处表达了陆游对百姓遭乱的同情。 B:,《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由西汉末年刘向搜集整理。 C:,古代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古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古诗以及杂言古诗;而近体诗是唐代及以后创作的律诗绝句的统称。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①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时所作。

(1)本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但得众生皆得饱”句看似平常,实则意旨深远,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1)答①比喻 诗题《病牛》,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与艰辛。

②设问 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 ”,即使“羸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

③拟人 第三句,把牛人格化,连用两“得”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④夸张 首句两个“千”字,极力夸张,互相对照,写出了牛的辛劳,也突出了牛的功绩。

(2)全诗以病牛的口吻自问自答。一二句提问,耕田千亩的病牛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同情?第三句“但”字一转,情绪由悲凉转为激昂,作者直抒胸臆:只要能够对国家民族和老百姓有利,使“众生得饱”,那么,即使是累伤病倒在夕阳残照之中也无怨无悔! “但得众生皆得饱”句连用两个“得”字,语气强烈,表现了诗人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


解析:

(1)写出其中任 2个,并加以分析得 4分。其中写出修辞 1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 1分。写出 3个或4个修辞没有分析最多得 2分。

(2)第一句2分,后面一句1分。

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A.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又有愁难吐的心情。

B.“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C.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D.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B


解析:

(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表面形似超脱,实则深沉含蓄,细细体味,真是愁绝。)

对查慎行《晓发胥口》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半浮半沉树头树,乍合乍离山外山。

借取日光磨一镜,吴娘船上看烟鬟。

A.这是一首写景小诗。首二句写远眺,末二句写近观。

B.因为是在清晨,所以山在雾气的笼罩中忽隐忽现。“乍合乍离”是指山一忽儿连绵不断,一忽儿又孤立分离。

C.又因为是在水中,所以水雾中的树便似乎老是浮沉不定。“树头树”是说树高头还有树,既朦胧又富有层次。

D.第三句是说吴娘借着清晨的阳光在湖边磨镜。主语蒙后省略。

D


解析:

(“借取日光磨一镜”并非指人在磨镜,“主语蒙后省略”的说法是错误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麜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乡下。②杪(miǎo)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1)此诗写景紧扣“秋”字,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秋色?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1)霜露,黄叶,寒花。

(2)落寞、孤愤,旷达而又无奈。

前六句借景抒情: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借一系列悲凉秋景传达出内心的落寞和孤愤之情。后两句化用典故明情:借庄子的“机心”之言,故作旷达,表达自己很久以来已不在意仕途得失,没有了机巧之心。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的无奈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

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注】①泉州军:唐末泉州的军阀__。②韩偓(844-约923),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昭宗龙纪元年(889)进士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和兵部侍郎等职。唐亡后去福建依附闽王王审知。

(1)这首诗的二、四两句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分析。

(2)此诗以景写情,试简析全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1分) 用“鸣鸦”的有衬“鸡犬”的无,用“花”的有衬“人烟”的无;用乌鸦凄凉的鸣叫反衬村落的死寂荒凉,充分展现了千村万落的悲惨景象。(2分)

(2)描写了泉州军洗劫之后,千村万落人烟灭绝、空空荡荡、荒凉萧条的景象。(2分) 表达了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和对处于唐末动乱之中下层人民的同情。(1分)


解析:

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 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1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仅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B.开头两句化用古人诗句,来比自己眷恋京邑的心情。“望”字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C.“白日丽飞甍”的“丽”字有使动意义,生动表现了夕阳映照下屋脊色彩明丽的特点。

D.“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情景交融,流露诗人对归期难料的惆怅与伤悲。

12.谢脁的诗,诗风自然朴素。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请你分析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运用怎样的技巧来描写景物的? 着眼全诗,这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小题1】D

【小题2】描写了一幅绚丽灿烂霞光下,舒缓和宁静的江上景色。作者大胆想象,用绮比喻铺散的余晖,用练比喻宁静而清澈的江水,非常贴切。(学生从色彩变化、动静结合、善于选词炼句等方面回答亦可)京邑景色越美,越能勾留住诗人离去的脚步,由此体现了作者即将离开建康时眷恋京城(满怀惆怅、忧伤)的情感。


解析:

【小题1】D 不是“情景交融”,应为“直抒胸臆”。

【小题2】略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 冯至

【小题1】诗,翻译,《十四行集》

【小题2】诗人站在高高的山巅,感受到了自然万物的博大,以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于是产生了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同一的感受,道出了人的生命与世界万物共生共长的真谛 。


解析:

赏析:  人类与世界万物有什么关系呢?诗人就此发问,构造诗篇。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在此,我们、山颠、一望无际的远景、广漠的平原、交错的蹊径等要素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我们就在其中穿梭着、行进着。路、水,没有关联;风、云,没有呼应,然而,“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忧愁是山坡上的一棵松树、城上的一片浓雾,我们与万物共同存在;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流水,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我们与万物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我们由万物而来,我们又化成了万物。  于此,诗人道出了人的生命与世界万物共生共长的真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