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试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9.人有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8.(4分)

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9.(4分)

    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这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4分。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寄家人

沈绍姬

归来偕隐计犹虚 ,垂老他乡叹索居。

别久乍疑前劫事,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 ,愁似芭蕉卷未舒。

记得小园亲手植 ,一栏红药近何如?

【注】①沈绍姬: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长年客游淮左(今江苏扬州一带),垂老未归。此诗作于其客游淮左之时。 ②前劫事:前世事。

颈联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柳絮和芭蕉二物?

在这首诗的尾联,作者不问别的,只问他亲手种在小园中的一栏红芍药的情况。有人说这样写是绝妙的一笔。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

[0069f3d156985fe2.jpg]


解析:

对王昌龄《从军行(之四)》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A:首句的一个“暗”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现了长云蔽空、雪山阴暗的特点,写出了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B:第二句是个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一个“望”字,传达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有力地衬托了将士们精忠报国的决心和信念。 C:第三句的一个“穿”字,从正面写出了战斗之多、战争之久、拼杀之烈,突出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和艰苦。 D:第四句的一个 “终”字体现了将士们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归家园!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雄壮豪迈,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 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8.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9.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8.秋日风雨中可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以百革度衬决明)。

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两种手法各1分)、决明在风雨中花

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

(外在形象1分,内在形象2分)  

9.①前四句表躅了作者对如决明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2分)

②“凉风萧萧然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  (2分)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元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衽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  (2分) 


解析: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暗含什么意思?

(2)文段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表现出什么性格特点?

(1)运用了比兴的手法,(2分)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已经到极限。(2分)

(2)男子寡情易变,(2分)女子决绝刚强。(2分)


解析:

阅渎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梨花

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两首诗都写梨花,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各不相同。两诗的思想情感分别是什么?

(2)《次韵梨花》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梨花,《东栏梨花》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梨花,请结合诗歌简析两种手法各自的妙处。

(1)《次韵梨花》赞美了梨花一尘不染的高洁。(答“表达了诗人对像梨花一样的高洁品行的赞美”亦可。)(2分)《东栏梨花》奇寓了诗人春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2分)

(2)《次韵梨花》中,诗人化用“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说美丽动人的“人面桃花”也比不上如玉的梨花,用正衬的手法表现梨花天然、纯洁之美(答“用桃花人面的红艳反衬梨花的雪白”亦可。或答“第四句用淡淡月色衬托犁花的素雅纯洁之美”亦可。)(2分)《东栏梨花》中,苏轼把东栏一树梨花比作“一株雪”,形象地表现了梨花齐放、满树雪白的特点,(2分)同时已暗含诗人惆怅、伤春之感——由梨花盛开感到春光即逝。(答不出这一句不扣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伊州歌

王维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赏析“清风明月”的妙处。

【小题1】这首诗刻画的是一位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思妇形象。(2分)

【小题2】①“清风明月”有清冷的意味,渲染出清远幽静、孤独寂寞的氛围。(2分)②“清风明月”又是清丽之景,烘托出人美、情美。(2分)③以乐景衬哀情,用清风明月、良辰美景反衬出主人公的相思之苦。(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秋 词 刘禹锡 秋 思 张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洛阳城里见秋风,

我言秋日胜 春朝。 欲作家书意万重。

晴空一鹤排云上, 复恐匆匆说不尽,

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词》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

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小题1】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小题2】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小题3】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 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小题4】“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解析:

对下面两首“咏秋”的七绝,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A: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窠臼,刘诗以格调昂扬见长,徐诗以意境闲适取胜。 B:两首诗都押平声韵,都用了夸__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乏清新之词。 C:刘诗是身处逆境而志不灭的深情礼赞,给人以哲理启迪,徐诗是怡然而忘俗的田园短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D:刘诗用虚实结合写法,由虚入实,对比鲜明;徐诗用静动映衬写法,寓动于静,言近旨远。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