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 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 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 高树月痕苍 。

忽忆凭楼处, 淮天雁叫霜。

首联中的“凉”字,写出了诗人深切的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凉”的?通过写“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

【小题1】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

【小题1】两首诗均在萧瑟的秋天里借景抒发了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这层意思,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了自己多病之症、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大为传神。7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②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解析:

阅读题

太阳

艾青

从远古的墓茔 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__的年代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群众在旷场高声说话

震惊沉睡的山脉 城市从远方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太阳向我滚来

于是我的心胸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被火焰之手撕开

使生命呼吸 陈腐的灵魂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搁弃在河畔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它去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第一节的中心句是“太阳向我滚来”,前面的状语从哪些方面作了修饰?这一连串的修饰写出了怎样的日出景象?

从 方面作了修饰,把日出的景象写得 。

2.“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这几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答 。

3.太阳的象征意义是 ,诗歌通过

等意象来反衬太阳,通过一系列 的动态意象来正面烘托太阳,使其象征意义格外鲜明。

4.从诗的内容看,这首诗显得 ,从诗的风格看这首诗显得 。

(A)雄浑 (B)细腻 (C)清新 (D)含蓄

1.时间、方位、情状动人心魄、气象恢弘2.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心扉,使诗人消除了悲观情绪,萌生出坚强信念。可自由联想阐述。 3.光明、永生、未来;  坟茔、__、死亡;  万物复苏 4.雄浑 清新 


解析:

 无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 ①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②辛夷花: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中,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1)诗的第一句中的“谷口”二字,暗示了“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眼前是黄鸟稀少,辛夷落尽,杏花纷飞。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2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2分)

(2)对比的手法。(2分)刻画出幽竹不改初衷,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2分)


解析:

诗歌鉴赏,共6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1)(2分)

屈原白居易

(2)(4分)

内容:①漂泊的焦思②谪官的愁思

③乘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获理解的苦闷

④年华易逝的伤感

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

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小题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小题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

【小题1】考查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属于比较鉴赏,关键是要找到它们的共同点。

【小题2】考查诗歌的形象。对形象的把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进行综合分析:由表及里的分析、推断、概括。答题的模式为:(手法)+意象(对象特征)+情感+(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诗后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蜀相,即诸葛亮,曾封武乡侯。②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③两朝开济,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开,开创;济,扶助。④出师未捷,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后卒于五丈原军中。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⑥塞上长城,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道济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塞上长城比喻像檀道济那样的守边御敌的将领。⑦名世,名传后世。

(1)两首诗歌都有“空”“自”二字,试体会其各自流露的情味。

(2)两首诗都歌咏了诸葛亮,但寄寓的个人情感各不相同,请略作赏析。

(1)答案:《蜀相》中“映阶碧草”虽春色盎然,却独自泛绿而无人来赏,“隔叶黄鹂” 虽鸣声动听,却空自宛转而无人来听。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寥冷清,景中融情,流露了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的独特感受。《书愤》中“空”写出年华已老,却空留一腔守边御敌、收复失地的壮志,流露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4分)

(2)答案:《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慕、对其功业未就的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书愤》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4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齐己①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

注: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 ②望春台:既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诗的题目为《早梅》但诗句内容未见“早” 字。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整首诗是如何围绕“早”字落笔的。

末联两句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什么心志?

【小题1】(4分)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写“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全诗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围绕“早”落笔。

【小题2】(3分)语义双关,祝愿梅花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写出满怀希望的心境,借咏梅花传递出自己不甘寂寞,意欲大展宏图,有所建树,满怀期待的心志。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本诗作于诗人当年随武则天离开洛阳回西京期间。

注释:京中:指西京长安。 秦:指长安。 上林苑:这里借指长安园林。

细柳:古地名,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在此驻军,称为“细柳营”,这里借指军营。

南桥、西第:皆指洛阳园林。 洛城:指洛阳。

1.杜审言是唐朝诗人 的祖父。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扣住题目“京中 ”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

B.“愁思看春不当春”一句,巧用重字,使作品气韵回环,节奏和谐。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身居他乡,哀春伤怀的诗人形象。

C.颈联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洒自得的神志跃然纸上,读之令人大有“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之感。

D.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作者一反前两联孤独伤感之情,表现出了乐观向上的情怀。

3.一个“徒”字和和一个“漫 ”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714629cdb2723acc.jpg]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 诗(其二)

唐·王维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梅花着花未?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1】不同:前者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任答出“归心似箭”“归隐田园”一种情感,都可给1分)  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 表现出了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象征隐逸。(结合原诗分析得当1分)后者更侧重牵挂,(1分)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梅花——家乡景物,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结合原诗分析得当1分)

【小题1】相同:① 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引起对故乡的思念。② 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注:一条1分,共2分。不同:① 前篇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后者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 前者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的表达情感。后者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两条任答出其中一条均可得2分,学生将以上两条整合答出,成理亦可得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