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其一)

秦观[注]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秦观:北宋著名诗人,先后多次贬官遭徙, 一生潦倒失意。

(1)请分析“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2)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指出来, 并作简要分析。

(1)(3分)“芍药含春泪”“蔷薇卧晓枝”,这是采用拟人(1分)的修辞手法来刻画芍药、蔷薇雨后的娇弱 悲愁之态(1分),写得形象鲜明,细腻生动,耐人寻味(1分)。

(2)(4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1分)。诗人仕途坎坷,潦倒失意,胸有郁结,不便直言,只好移情于物,借眼前这“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形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的愁苦情怀(2分)。因而,这首诗也就具有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艺术特点(1分)。

(答题指导:  第二问不仅要答出间接抒情,更要答出属哪种间接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借事抒情等。)


解析:

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王荆公

刘贡父

青苗助役两妨农,天下嗷嗷怨相公。

惟有蝗虫偏感德,又随车骑过江东。

【注】:王荆公罢相,出镇金陵,时飞蝗自北而南,江东诸郡皆有之。百官饯荆公于城外,刘贡父后至,追之不及,见其行榻上有一书屏,因书一绝以寄之。

⑴这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⑵本诗语言风格别具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⑴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的表现手法。作者把天下百姓埋怨王荆公和蝗虫对王荆公

感恩戴德作对比,又运用拟人手法让蝗虫随车骑飞过江东,表达了作者送行来晚借蝗虫致送别之意的思想感情。(手法2分,分析2分)

⑵本诗语言特色是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幽默风趣。(2分)作者送行来迟,恰逢蝗虫自北而南,于是让蝗虫代为致意,既让令人生厌的蝗虫富有温情,又在调侃中表达了对荆公的送别之意。(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2分)三四句用了对偶(1分),其中“花落”对“莺啼”,“家童”对“山客”,“未扫”对“犹眠”(写正确2对1分)

(2) (4分)这首诗描写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桃红”、“柳绿”、“花落”、“莺啼” (画面描绘2分) ,诗人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描画出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的春之图(意境1分),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闲适)的心情。(情感1分)


解析:

(甲)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望 蓟 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①祖咏:唐代诗人。 ②三边:泛指边陲。 ③胡月:胡地之月,边地之月。

下面对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心惊”中“客”指登临之人,而“汉将营”则暗示其是己方阵营。

B.“三边曙色动危旌”句中,“危”是“颓危、将倾”的意思。

C.“沙场烽火连胡月”句中,“烽火”一词表明战事是由外敌入侵而起。

D.“投笔吏”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请长缨”则是用终军请缨典故。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临燕台遥望蓟门,以“心惊”感受引出下文着力进行刻画的战场。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用夸张手法渲染了战斗场面的宏壮背景。

C.“海畔云山”刻画了蓟门地势的险峻,“拥”字则烘托出蓟门的坚如磐石。

D.全诗着力运笔勾勒山川形胜,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

【小题1】B

【小题2】D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①一②题。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②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7分)

      ①(3分)C(“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

②(4分)“独”是“仅仅”、“只”的意思(解释词语,1分),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反衬、衬托)(说明对比内容,1分),突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突出形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表达感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⑴这首诗是在诗人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⑵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

⑴①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②世态炎凉之苦③年华已老之哀④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 注:意思相近即可。)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划线处各1分,答对3处即可)


解析:

译文:

  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

  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

  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

  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

  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

  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

  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

  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赏析:

  约在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何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怎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西江晚泊

赵嘏

茫茫霭镭欠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注①西江:指长江的九江至南京段。 ②赵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晚唐诗人,曾官渭南尉。

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请作简要赏析。

(6分)诗前两句描绘了江上以及岸边柳浦桑村笼罩在暮霭中的朦胧之状,(1分)后两 句转写夕阳中戍鼓声从远处传来,归船卸帆,水禽升飞。(2分)写景由静人动,极富动感,画意恬静、安宁,(2分)尽现晚泊之惊喜,一扫旅途之惆帐(l分)。


解析:

(如从动静对比、有声无声对比等角度来赏析“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 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 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 高树月痕苍 。

忽忆凭楼处, 淮天雁叫霜。

首联中的“凉”字,写出了诗人深切的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凉”的?通过写“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

【小题1】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

【小题1】两首诗均在萧瑟的秋天里借景抒发了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这层意思,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了自己多病之症、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大为传神。7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②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解析:

阅读题

太阳

艾青

从远古的墓茔 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__的年代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群众在旷场高声说话

震惊沉睡的山脉 城市从远方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太阳向我滚来

于是我的心胸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被火焰之手撕开

使生命呼吸 陈腐的灵魂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搁弃在河畔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它去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第一节的中心句是“太阳向我滚来”,前面的状语从哪些方面作了修饰?这一连串的修饰写出了怎样的日出景象?

从 方面作了修饰,把日出的景象写得 。

2.“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这几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答 。

3.太阳的象征意义是 ,诗歌通过

等意象来反衬太阳,通过一系列 的动态意象来正面烘托太阳,使其象征意义格外鲜明。

4.从诗的内容看,这首诗显得 ,从诗的风格看这首诗显得 。

(A)雄浑 (B)细腻 (C)清新 (D)含蓄

1.时间、方位、情状动人心魄、气象恢弘2.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心扉,使诗人消除了悲观情绪,萌生出坚强信念。可自由联想阐述。 3.光明、永生、未来;  坟茔、__、死亡;  万物复苏 4.雄浑 清新 


解析:

 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