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2)《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
(1)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2)合理。本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和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用自然景物的变换来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写得不着痕迹,朴实无华,余味无穷。
解析:
无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多景楼
曾 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①!
注 ①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1)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云气和水光弥漫(交汇)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红色的晚霞、青色的山峦相互映照(映衬),浸染远处的天空。
(2)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却仍想振翅高飞,表达了作者年岁已老,但内心依然追求远大抱负的旷达情怀。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注】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 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
答:
(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
(1)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
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恨),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言之有理即可)
(2)“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政”通“正”,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
(1) 试从“绘色”的角度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答:
(2) 结合你对尾联的理解,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旨的。
答:
(1) 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
(2) 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句。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
解析:
无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 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__之人,已无家可言。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1)A
(2)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
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3)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解析:
(1) 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愁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1)“是日”,这一天,指九月九日季节。“秋老”,指暮秋时节。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无
白 雁
(明)顾文昱①
万里西风吹羽仪②,独传霜翰③向南飞。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①顾文昱,字光远,嘉定(今上海的一个市辖区)人,明初官至吴王副相,此诗为诗人随军出征时所作。
②羽仪:军队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③霜翰:代指白雁。
这首诗歌的体裁为 ,题材为 。
末句“犹”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分析。
答:
诗人善于借助景物来表达情感,同时,还综合运用了其他表现手法来传情达意。请你结合前两联分析:诗人还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来传情达意?
答:
【小题1】七言律诗 边塞诗(2分)
【小题2】(3分)“犹”为“还是”之意,头发白了依旧在外戍守,无法回家,(1分)传神地表明离家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凄凉苦楚。(或“表达了因长期征戍而产生的苦闷思乡之情”。)(2分)
【小题3】参考答案1前两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首联用“万里西风”实写了边塞大漠的荒凉,(1分)而颔联又转而联想到了江南温婉清丽的景致。(1分)形象真切地表达了征人无尽的思乡之苦。(2分)
参考答案2前两联运用了对比手法。(2分)将边塞环境的荒冷艰苦与家乡的温婉清丽相对比。(2分)突显了边境的恶劣条件,(1分)强化了征人无尽的思乡之苦。(1分)
(答出一种即可,手法2分,举例分析2分,表达效果2分)
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从唐代起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以前的诗都称为古体诗,如《诗经》、《离骚》、两汉南北朝乐府。近体诗指的是格律诗,唐以后也有诗人用古体写诗,如“歌”“行”“吟”“引”等,《琵琶行》属于古体诗。
B.律诗每首八句,偶数句必须押韵。“言”是指每句的字数,如杜甫的《登高》就是七言律诗。
C.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王实甫、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D.元曲结构通常是一本四折,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来介绍剧情。也有少数戏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
C
解析:
无王实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其一)
秦观[注]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秦观:北宋著名诗人,先后多次贬官遭徙, 一生潦倒失意。
(1)请分析“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2)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指出来, 并作简要分析。
(1)(3分)“芍药含春泪”“蔷薇卧晓枝”,这是采用拟人(1分)的修辞手法来刻画芍药、蔷薇雨后的娇弱 悲愁之态(1分),写得形象鲜明,细腻生动,耐人寻味(1分)。
(2)(4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1分)。诗人仕途坎坷,潦倒失意,胸有郁结,不便直言,只好移情于物,借眼前这“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形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的愁苦情怀(2分)。因而,这首诗也就具有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艺术特点(1分)。
(答题指导: 第二问不仅要答出间接抒情,更要答出属哪种间接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借事抒情等。)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