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题。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三个“轻轻”,它使诗人那种不忍打破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体现,并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诗人心中眷念着的情人形象,是诗人心中旧情的流露——这种情与景已互为一体。 C:诗节很好地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提出的新诗“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意象美。 D:如果说“金柳”令诗人心潮荡漾,那么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则是对康桥强烈的依恋与缠绵了。
阅读崔涂《除夜有怀》,回答问题。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解析:
(答题前须明确:尾联往往有篇末点题的作用,留意题目,再抓住“每逢佳节倍思亲”,自能得出正确答案。)
读下面的一首绝句,然后赏析。(8分)
海 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朦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②。
注:①崇光:绚丽的光泽 ②红妆:指海棠。
(1)本诗抒发了诗人对海棠深切的眷恋。一、二句写了哪些意象,为海棠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4分)
答:意象有 、 、 、 。
氛围特点是: 、 。
(2)古人在《冷斋夜话》中推崇本诗三、四句为“尽古今之变”的范例,请参考下面一则材料,说说这两句变在何处?(4分)
参考材料
《太真外传》记载:杨贵妃喝醉了,唐明皇召见,“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
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皇上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
答:
(1)春风 香雾 月光 海棠;幽静美妙 温馨清丽
(2)①用深夜执烛看花的形式,吐露出诗人对海棠的痴迷,想象新颖,构思奇特。
②古人以花喻美人,诗人在此却以美人喻海棠,翻 出了新意,比喻脱俗。两点答对一点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
(1)诗题中有“南望”二字,请指出原诗中哪是“望”的内容?(2分)
(2)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末句中用“画”不如用“衬”更贴切。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6分)
(1)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指明是后两句即可得分。)
(2)不同意。用“衬”说明山峰本来就存在,没有新意;用“画”,说明本来没有山,而是飘动的白云描画出来的,写出了云彩的灵动和山峰的美妙,更传达了诗人登高远眺、难得望见无限风光的惊奇和喜悦之情。
同意。用“画”不能表现出景物的主次,也缺少层次感;用“衬”能突出山峰的高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兴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时无人呼,流到前溪也不知。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有人说这首
表现了诗人孤寂无奈的情绪,你认为如何?请说明其理由。答: 。
(6分)表现“闲适”的心情:沐浴着山雨溪风,怡然垂钓,篷底自斟自酌,醉来酣睡,无人打扰,任小船随波逐流,何等清静闲适。
表现孤寂无奈的情绪:这首诗表面上看似表现了闲适的心情,实际上暗含着一种孤寂无奈的心情。诗中的钓者是在“山雨溪风”的凄凉氛围中垂钓的 ,它使用着粗陋的“瓦瓯”,独斟独饮,形单影只,百无聊赖,只好以酒为伴,借酒浇愁,“醉来睡着”、“无人呼”醒,只好听任小舟在山溪中漂流。这些无不表现出钓者的孤寂和凄苦。(只要抓住诗中的意象仔细品味,体会到诗的思想况味,则可酌情给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你据此对本诗的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3分)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l)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
(2)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__融的。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
欧阳修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注酩酊插花归。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篮舆:竹轿。
(1)“草惹行襟絮拂衣”是写春景名句,试析“惹”与“拂”两字使用的妙处。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1)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惹”有招惹之意,写出了春草茂盛,生机勃勃,主动牵惹游人衣襟的样子;“拂”有轻轻拂过之意,写出柳絮纷飞,洒落在游人身上的样子。这两个字写出了春意撩人、春色依依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第一首诗中借对太守插花醉归形象的塑造,侧重写醉春之态;第二首则通过对天已暮、春将归时,游人不管这些,依旧踏花赏春情况的描写,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缠绵酣畅。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1)作者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一反过去诗歌的“悲秋”习惯,而断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奋发向上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2)①对比鲜明,在对比中显现作者的态度。②虚实结合,由虚入实,“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解析:
无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诗描绘的秋月村居图风格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牛在夕阳中漫步回村,背上没有牧童,却驮着几只悠闲自在的寒鸦;(2)清幽、宁静、和谐。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越王勾践墓 柴望[注]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作者是南宋诗人。
(1)作者为什么说“登临莫向高台望”?(3分)
(2)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颈联。(4分)
、(1)因为登临高台,北望中原,中原正在一片烟树迷茫之中,收复中原渺茫无期,远望故国,不过徒增伤心而已。(2)这一联作者通过描写眼前之景抒发了今非昔比的沧桑之感。“雨打乱花”、“鸟翻黄叶”是眼前实景,“复道”、“官墙”是想象中的越国宫殿之景。复道已难以辨认,飞鸟翩翻、落叶所坠之处就是昔日的宫墙,在这今昔对比中,蕴涵着作者深深的吊古伤今之情。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