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本:本来。高难饱:蝉以高洁自处,自然难以得饱。费声:枉费鸣声。②疏欲断:鸣声稀疏,无力继续下去。碧无情:碧树对蝉的鸣叫无动于衷。③薄宦梗犹泛:诗人以之喻己漂泊不定的生涯。故园芜已平:这句语出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④烦:劳。最相警:最能使自己警觉,或给我敲响警钟。
①这首咏物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②这首咏蝉诗之所以最为入妙,关键在于写蝉能达到形神俱似,并采用什么方法来写?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①抒发了诗人自己不得同情、不得提携,四处漂泊,寄人篱下,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困顿不平之感。表露出自己保持清高廉洁,不改初衷和意欲退隐之意。
②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先说蝉因清高,难免受饥,其怨恨之声,实属徒劳,这是正面描写;再说它尽管叫得声嘶力竭,疏落断续,但是所栖之树毫不动情,这是侧面烘托。
解析:
(1)诗如其人,而其人所咏之物往往似己。因此大体了解作者身世,特别是名家的身世和其为人,这对回答好鉴赏问题至关重要。
(2)咏物诗的创作关键在于“咏物”,要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一境,最好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这是创作的诀窍,也是回答鉴赏问题的诀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分)
秋 径
保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注释】保暹(xiān) ,字希白,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北宋著名诗僧。真宗景德初直昭文馆。今存诗二十五首。
⑴本诗第二联采用 手法,突出了山林雨过新晴的凉意宜人和柔美宁静。(2分)
⑵清代学者汪景龙评说这首诗时称它“得幽淡之旨”,请你结合诗歌的第三、四联加以赏析。(5分)
答:
⑴答:以动写静(或答为“以声衬寂” “反衬”;答“衬托”“对比”,“情景交融”给1分)
⑵答:①颈联,以“虫迹”“幽穴”等一般人难以关注的细微之处的摹写展现了大自然和谐、宁静的原始形态之美,极力渲染林中之静。②作者将观察的目光投注到“虫迹”“苔痕”等细微物上正是源于他闲静淡远的心境和对山林生活的喜爱。(3分)③尾联,诗人展开美好的想象,遐想峰顶下层峦深处的幽谧,表现了诗人对宁静安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2分)
解析:
无
阅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⑴此诗“构思独特”,请从首联赏析说明“构思独特”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此诗颈联堪为“诗骨”,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豪情、心如砥石的精神和跌宕雄健的风格。这一主旨颈联是如何加以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全诗用拟人手法,首联中的“看”与“我”都指秋风。用拟人的好处;一是物我共知,二是秋风有知有情,便于对话。
⑵①炼字上,一思一盼,从精神上写出雄心壮志,一动一开从动作上写出蓄势待发;②造意上,秋的背景衬托“马”和“雕”,意境肃杀,形象雄健;③手法上,“马”“草”“雕……云”都是比兴,是诗人精神的物化。
解析:
无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留 别 明·郑之升
怅望溪亭夕照明,绿杨如画罨春城。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
注:罨,yǎn,覆盖。
(1)诗歌第三句“无人为唱阳关曲”中的“阳关曲”典故,出自唐代诗人 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请在横线上填写出作者姓名和《渭城曲》的最后两句。(2分)
(2)请从《留别》中挑选一个最能体现作品情感基调的字,并简要解说理由。(3分)
(3)唐诗中有许多著名的送别诗,其中《渭城曲》是代表作品,但清代评论家沈德潜认为唐人的送别诗不时落入俗套,而《留别》这首诗却写得很有个性。请比较《留别》与《渭城曲》,说说《留别》这首诗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3分)
(1)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填对两空得1分,填对3空得2
分。只填对一空不得分。)
(2)“怅”字。(1分)诗歌前两句写作者“望”见的是“夕阳”“绿杨”等传达“哀情”的景物,后两句写无人送别的亲身感受,语意着力突出“孤独”,(1分)而这些都能较好地表现“留别”时的“怅惘”情结。(1分)(意到即可。)
(3)沈德潜说此诗“情致缠绵,比唐人作更翻得别”。其别就别在不落前人以“长亭”和“折柳”来写离别的俗套,于常见景、熟用语中翻出比友人相送和“为唱阳关曲”更令人不堪的新意。试想前人离别,临行尚有人折柳相赠、以酒乐慰情,其愁仅在“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诗人却连这一点慰藉也不具备,一人来去匆匆,心情自然也远非通常的“黯然销魂”可比。也正因为此,诗人才不得不将这种人生的苦痛“留”在溪亭,“留”在青山绿水之间,让后人来细细地加以品味。(此答案节选自鉴赏辞典。)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⑴填空回答:首句写的是□□(用两个字概括其内容),这正构成次句老百姓□□(用两个字概括老百姓的活动)的原因。(2分)
⑵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作简析。(4分)
答:
(1)(2分)春旱(旱情、旱灾、大旱)(1分) 祈雨(求雨)(1分)
(2)对比。(1分)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豪富人家)看歌舞的情景,(1分)前者忧,后者乐,一方惟恐不雨,一方“犹恐春阴”,对比鲜明,反差强烈,(1分)反映了世道的不平(或反映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倦 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1)“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答:
(2)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 所写环境的特点是:荒僻(僻远、冷寂)、凄清。(1分)
运用了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孤村”坐落在旷野之中,显得荒僻;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给人以凄清之感(1分)
用“一犬吠”衬托环境的荒僻,“残月”的静景和“几人行”的动景结合着写。(1分)
(2)诗歌由“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长夜难眠之事,所见凄凉之景;(2分)
他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却竟像络纬虚织一样,由此表达了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22—23题。(6分)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①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③十二鬟。
可惜不当④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黄庭坚,于绍圣二年谪官涪州,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元符元年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至元符三年放还,先后在蜀六年。②滟预关,即滟滪滩。③湘娥,即湘夫人,相传舜之二妃溺死后为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④当:正对着,指在湖上面对着湖水。
22.前一首的“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笑”,向来被人认为意蕴、情感丰富。你如何理解这一“笑”?请作简要赏析。(3分)
23.后一首诗中,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景象?(3分)
22.首句写被放多年,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不免庆幸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还能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意兴洒脱,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对回到了家乡,对后面的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和欣慰。
23.前两句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 出了湖中君山空蒙/秀丽美妙之景;后两句借虚写实,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古人谓写景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请简析颔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说这首诗“结韵(尾)用高一层意__”。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1)(3分)答: 颔联写景,于料峭春寒中现盎然春意,颇富生机;在抒情方面,于寂寞愁闷里怀着向上的希望。
(2)(3分)答:本诗先描写了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但诗人并没有因此消沉,尾联落到“待春”的自我宽慰的主题上,表达了诗人向上的希望之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题。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三个“轻轻”,它使诗人那种不忍打破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体现,并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诗人心中眷念着的情人形象,是诗人心中旧情的流露——这种情与景已互为一体。 C:诗节很好地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提出的新诗“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意象美。 D:如果说“金柳”令诗人心潮荡漾,那么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则是对康桥强烈的依恋与缠绵了。
阅读崔涂《除夜有怀》,回答问题。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解析:
(答题前须明确:尾联往往有篇末点题的作用,留意题目,再抓住“每逢佳节倍思亲”,自能得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