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做文后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及辰:及时。

1.诗的前三联站在母亲的角度描写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颔联 两个字表现了母亲在寒衣、家信中寄予的深情。

2.母亲对儿子惦念和关注的神情话语通过 两个字表现出来,使人如见如闻。

3.根据诗句联想,诗人所描写的儿子面对母亲的关心和问话时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

4.分析这首诗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1.密  新

2.怜  问

3.儿子迂回曲折地回答母亲的问话,不敢诉说在外风尘之苦,以免母亲听了难受;儿子惭愧没有尽到儿子应照顾和安慰母亲的责任。

4.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5.昭君怨    郑域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赠别诗,完成1-2题。

劳劳亭

李 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

暂凭尊酒道无谬①,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注]①谬(liao):依赖。

1.试说明这两首赠别诗在选材和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请分析比较这两首诗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色。

1.都以离亭为题,都借助“折柳赠别”,都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可谓有异曲同工、相映成趣之妙。

2.两首诗在写法上各尽机杼。李白诗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移情于物,托物言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之成为诗人的感情化身,别具新意。李商隐诗则把离愁别恨融人独到的议论中。作者先用暗喻(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的方式教人莫折(莫损,也有莫折之意),然后明明白白地说非折不可。既然如此,为了让离别之人在临别之际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春风又怎么会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情攀折呢?较李白诗而言,李商隐诗是反其意而用之,独辟蹊径。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第一小题只选做一题)(8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①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这首诗首联的哪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4分)

②《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4分)

(2)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试结合诗句,从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角度写一段不低于80字的赏析短文。(4分)

(1)①白:诗人写中庭月色,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冷:诗人移情于物,化虚为实,诗人把中秋月夜里轻轻袭来的丝丝寒意倾注于冰凉的露珠,同时衬托出诗人孤寂无眠的苦思之情;

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画线处各2分,以上任选一字分析即可;选“栖”、“湿”,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②“落”字用得好,将无形的“秋思”形象化、动态化,新颖贴切,仿佛那溶溶的秋思随着银辉洒向人间;而“在”字则平淡寡味,相形见绌多了。(画线处分别为2分和1分,结合诗句赏析1分)

(2)诗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入骨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含蓄,情景交融的疑问句式,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说:在这“人尽望”的中秋之夜,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画线处各2分)


解析: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个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小隐自题

(宋)林逋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得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1)诗的首联中说“清深趣有余”,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诗人“趣”的理解。(4分)

(2)有人说颔联中的“鹤”、“蜂”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1)诗人通过刻画“竹树”“ 庐”“ 闲鹤”“ 懒蜂”一系列意象,(1分)创造出一种闲静淡远的境界;(1分)又通过“开卷”“ 荷锄”等动作描写进一步表现了自己对无拘无束的渔樵生活的热爱,歌咏了诗人归隐的志趣。(2分)

(2)鹤可以戏水,亦可以临水静观,蜂本来是采花的,但也可以不采,而诗人饮酒读书,荷锄劳作,也都是任性而为,他们本质上是统一的。(2分)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用鹤之闲、蜂之懒写出诗人自己散淡、自由无拘、无所追求的归隐生活,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热爱。(2分)


解析:

阅读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甚见权门移芍药 吕温

绿原青垅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注]贞元十四年大旱时所作。

(1)诗的前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4分)

(2)简析诗歌的后二句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1)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边是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黄尘四起的严重灾情,另一边是贵族的府第里“汲井开园”的火热场景,“日日新”与“渐成尘”形成鲜明对比。

  (2)诗人针对“权门移芍药”事件,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的丑恶行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中秋夜无月①

樊增祥

亘古清光彻九州,今夜烟雾锁琼楼②。

莫愁遮断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

[注释]①此诗写于1905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后。②“琼楼”:指月亮。

① 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② 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这首诗一、二两句的艺术手法。(4分)

①三、四两句意为人们不要因中秋夜天阴无月看不到祖国山河而发愁,如果圆月当空,看到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反而会更加悲愁。(或答:这两句一反常人中秋赏月大都希望圆月当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1分)通过诗人想月出又怕月出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他因山河破碎而不堪入目的悲愤之情。(2分)

②一、二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中秋圆月自古至今都是照彻大地,而今晚却被云雾遮蔽了;运用借代,“琼楼”代指月亮;运用烘托手法,“烟雾”“锁”等字眼烘托出一种令人压抑愁闷的气氛。(4分,写出上述中的任何一种手法,都可得2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汉末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归附曹操,操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②铜雀:铜雀台,在邺都,曹操所建。

⑴“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诗人用“应”和“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⑵请对“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作简要赏析。(4分)

⑴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1分),和异代才人(陈琳)的惺惺相惜(1分),也包含怀才不遇的自伤和愤懑(2分)。

⑵这两句诗景中含情(1分),寄托了作者对曹操、陈琳那样一个重视人才的时代的追想(1分),也寄寓了作者对自己所处的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少 年 行 王维 少 年 行 李白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 五陵年少金市东,

虏骑千重只似无。 银鞍白马度春风。

偏坐金鞍调白羽, 落花踏尽游何处,

纷纷射杀五单于。 笑入胡姬酒肆中

注:① 擘: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1)这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都很美,但两位少年形象又各有特点,请就他们各自的特点作简要归纳。(4分)

(2) 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两位诗人怎样的心境和胸怀?请加以体悟分析。(4分)

(1)王诗塑造的是一位武艺超强威猛勇敢驰骋沙场勇猛杀敌的少年英雄形象;李诗塑造的是一位个性张扬豪放不羁卓尔不群风流倜傥的潇洒美少年形象。(2)王诗体现了作者年轻时胸怀理想充满豪情愿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是作者早年时充满理想豪情万丈的胸怀写照;李诗体现了作者为人洒脱豁达豪放不羁,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感,我们可以窥见任气逞能豪爽倜傥潇洒自由的少年李白的影子。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本:本来。高难饱:蝉以高洁自处,自然难以得饱。费声:枉费鸣声。②疏欲断:鸣声稀疏,无力继续下去。碧无情:碧树对蝉的鸣叫无动于衷。③薄宦梗犹泛:诗人以之喻己漂泊不定的生涯。故园芜已平:这句语出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④烦:劳。最相警:最能使自己警觉,或给我敲响警钟。

①这首咏物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②这首咏蝉诗之所以最为入妙,关键在于写蝉能达到形神俱似,并采用什么方法来写?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①抒发了诗人自己不得同情、不得提携,四处漂泊,寄人篱下,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困顿不平之感。表露出自己保持清高廉洁,不改初衷和意欲退隐之意。

②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先说蝉因清高,难免受饥,其怨恨之声,实属徒劳,这是正面描写;再说它尽管叫得声嘶力竭,疏落断续,但是所栖之树毫不动情,这是侧面烘托。


解析:

(1)诗如其人,而其人所咏之物往往似己。因此大体了解作者身世,特别是名家的身世和其为人,这对回答好鉴赏问题至关重要。

(2)咏物诗的创作关键在于“咏物”,要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一境,最好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这是创作的诀窍,也是回答鉴赏问题的诀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