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李忱等的《瀑布联句》,回答问题。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分析本诗的拟人化手法。

“不辞劳”有强烈的拟人化色彩。“岂能”、“终归”前后呼应表现了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留”、“归”等字可以体会到结尾两句表达的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志。表面上写瀑布的冲决一切,气势磅薄,其实是写人。


解析:

“不辞劳”、“ 岂能”、“ 终归”等词语将“千岩万壑”、“ 溪涧”人格化了。还要从意境(画面)的角度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解析: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得极为豪壮,这是盛唐气象的表现。考生由此并结合标题“从军行”来分析即可。

客 中 初 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问题:散文创作有“形散而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

作为一首写景诗,本诗取景可谓“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有近景;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两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


解析:

注意题目的要求。对于诗歌而言,“散”与“不散”是指:作品在写景上是放开的,在含情上是不放开的。

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①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①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

(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的是居地虽处闹市,心却因摆脱官场的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挂席:又做“挂帆”。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精舍:fó jiāo 修行者的住处。

(1)简析第四句中“始”字的表达效果。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1)“始”字自然写出了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1分)在千里江面上扬帆而下,一路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那秀拔的庐山突然出现在眼前,诗人有相见恨晚之感。(2分)

(2)诗人流露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2分)诗人远望清幽的庐山,想起了东晋高僧慧远,此时东林禅寺近在眼前,寺院里隐约传来阵阵钟声,隐逸之情渐生。(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

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

(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1)疏林  黄叶村 

(2)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   

(3)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 孟云卿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二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相传为纪念春秋时的贤臣介子推。

【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

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了一种感伤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2分)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2分);韦诗抒发的是离家在外的孤独以及对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侧重于思亲人(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2)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诗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并与《早梅》作比较,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B、D

(2)《卜算子》一词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主要有: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诗人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解析:

(1)B.“直接描写”应该是间接描写;D.“直抒胸臆”和“表达了自己”有误,所引诗句写作对象是梅花,诗人借咏梅来隐喻自己的不幸遭遇。

(2)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答出比喻1分,结合诗句解说1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说明看法,1分;答对理由,2分。要求结合每一联具体分析,意思对即可)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