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迎仙客
张可久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两篇作品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
李诗由景入情,正面抒写思念之情;张曲通过对秋景、捣衣声以及旁人的描写,侧面衬托了思妇的怨情。
解析:
《秋歌》写的是全长安的妇女,她们的美超越了外貌的境界,因为“万户”妇女的美是不能用简单几行诗描绘得出的,诗人便从那情,那事写起,“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一片月既是那清凉的秋月,又代表了长安妇女的一片勤心、爱心、思心。这样的心是美丽的,美得让人感动。
《迎仙客》此曲写因秋夜捣衣声而引发的离愁,将捣衣声与“愁人”、“离情”联系起来,别具意境。语意清新,韵律谐和,曲辞通俗,接近民歌体。
迎仙客·秋夜
www..com
www..com
阅读下面新诗,然后回答问题。
草 木 篇(节选)
流沙河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唐:白居易
藤
他纠缠着丁香,
往上爬,爬,爬……
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它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
遍身披上刺刀。
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
在野地里,
在沙漠中,
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1)请简析《草木篇》中 “仙人掌”这个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2)《草木篇》是流沙河写的一组散文诗,组诗一共五首,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两首。组诗前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从节选的两首诗歌来看,这里“寄言立身者”就是说这些诗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勿学柔弱苗”在《藤》这首诗里的具体含义是: 。
(1)仙人掌没有奴颜媚骨,终至被逐出花园,但仍然顽强生活;诗人对它的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同情,对它那种顽强不屈的节操给以了充分肯定。
(2)托物言志(托物喻人,象征)。不要学藤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惜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乃至把人置于死地。
解析:
把握意象,必须结合作者的情感。
(2)明确表现手法,掌握专业术语。托物言志(托物喻人,象征)。
不要脱离诗意,放入原文结合作者情感来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蛇 敏彦文
蛇爬过窗口
盘住你的心灵
寂静的屋子里
灿烂的阳光打开鲜艳的花朵
激情地扬起头颅
眼中流溢绚丽的光芒
心与心之间架起温馨的彩桥
阳光汹涌 心灵的歌唱澎湃
如粮食堆满仓库
如金子铺满道路
而蛇经受不住长久的激动
在泪水中死去
心灵枯萎了
鲜花一一凋落
不等风雨洗礼
请从“诗的意象”入手,赏析这首诗,写一篇鉴赏短文。(不少于150字)
1.“蛇”:从到来至死亡这一过程,象征一段坎坷的心路历程(没等经历风雨磨炼祝福而夭折的感情),一颗心从流光溢彩到渐渐枯萎的过程。蛇的闯入使心灵之门开启,心灵之间架起了彩桥;随后就到了感情的饱和点;心灵的脆弱注定了长久激动后感情的终结。
2.“寂静的屋子”指空虚的心灵。“花朵”也指心灵。“阳光”指人间种种美好温馨的情感。
3.能说明“而蛇经受不住长久的激动 / 在泪水中死去”原因。如:①因为心灵的阻隔不能真的打破;②因为激发出的丰盈而细腻的情感难以持久;③因为期待原本难以完全得到回报;④因为情感的复杂、易变;⑤因为美好的感情经不起俗世纷扰;⑥因为美好的感情未受考验便已早早被拒绝了。
解析:
本诗用形象的“蛇”来象征象征一段坎坷的心路历程,一颗心从流光溢彩到渐渐枯萎的过程。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意象的鉴赏,通过诗歌中的意向理解诗歌的主旨。要能准确说明“蛇”这一意象指心路历程(感情经历),给2分。能比较准确地对经历的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给3分。第2点3分。每一意象1分。第3点2分。大意写对即可。
阅读李忱等的《瀑布联句》,回答问题。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分析本诗的拟人化手法。
“不辞劳”有强烈的拟人化色彩。“岂能”、“终归”前后呼应表现了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留”、“归”等字可以体会到结尾两句表达的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志。表面上写瀑布的冲决一切,气势磅薄,其实是写人。
解析:
“不辞劳”、“ 岂能”、“ 终归”等词语将“千岩万壑”、“ 溪涧”人格化了。还要从意境(画面)的角度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解析: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得极为豪壮,这是盛唐气象的表现。考生由此并结合标题“从军行”来分析即可。
客 中 初 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问题:散文创作有“形散而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
作为一首写景诗,本诗取景可谓“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有近景;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两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
解析:
注意题目的要求。对于诗歌而言,“散”与“不散”是指:作品在写景上是放开的,在含情上是不放开的。
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①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①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
(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的是居地虽处闹市,心却因摆脱官场的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挂席:又做“挂帆”。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精舍:fó jiāo 修行者的住处。
(1)简析第四句中“始”字的表达效果。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1)“始”字自然写出了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1分)在千里江面上扬帆而下,一路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那秀拔的庐山突然出现在眼前,诗人有相见恨晚之感。(2分)
(2)诗人流露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2分)诗人远望清幽的庐山,想起了东晋高僧慧远,此时东林禅寺近在眼前,寺院里隐约传来阵阵钟声,隐逸之情渐生。(3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
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 和 。
(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1)疏林 黄叶村
(2)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
(3)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