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寒食夜

韩 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

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

楼阁朦胧细雨中。

注:①《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趫(qiáo)。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

这是一首描绘“寒食春夜图”的七绝。诗歌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环境?又是怎样描绘这一环境的?

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正是如此。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小题1】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2分)主要用烘托的手法。首句给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结句把诗人的蜜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情意隐约,余味无穷。全诗以第三句为中心,靠上、下句烘托,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3分)

【小题1】通篇写景物,景中见意,篇内有人。字里行间浮现着留连怅惘之情,隐藏着温馨缠绵之事。(2分)第三句是一个点破诗题、透露全诗消息的关键句。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而诗人为什么对空悬在那里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呢?看来,诗人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 (4分)


解析:

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 ,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2.明月楼刚休独倚, ,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3.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4.渐霜风凄惨, , 。(柳永《八声甘州》)

5.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 。(苏轼《定__》)

1.泪眼问花花不语2.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3.沙上并禽池上暝。4.关河冷落,残照当楼。5.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临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高宗朝,叶梦得任建康知府,曾成功地阻止过金兵的渡淮入侵。本篇是他晚年退居吴兴后的作品,当时宋王朝南渡已有八年。

(1)请指出“万里横烟浪”中“横”字的作用。

▲ ▲

(2)试析“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的表现手法。由此句可以联想到曹操《龟虽寿》中的哪两个句子?

▲ ▲

(3)“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历来为评论家所推崇。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 ▲

(1)(2分)用一个“横”字,与 “万里”相应,描写出江河烟浪的宽阔和无边无际。(2分,答出“描写出烟浪的宽阔和无边无际”即可)

(2)(4分)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矢志不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反衬1分,分析1分,诗句2分)

(3)(4分)“空惆怅”抒发了作者虽有报国雄心却又壮志难酬的情怀;“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勉励下一代并寄希望于下一代的爱国情怀。(两点,每点2分)


解析:

诗歌鉴赏: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礻颉: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本诗使用了什么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

【小题1】(1)赋。(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小题1】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解析:

【小题1】略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别 紫 云

陈维崧(淸)

二度牵衣送我行, 并州才唱泪纵横。

生憎一片江南月, 不是离筵不肯明。

(1)首句有一细节特别有表现力,请简析之。

答:

(2)古代诗话中有一种说法叫“无理而妙”,意思是无理之语,实则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真挚的情感。请谈谈“无理而妙”在本诗中的运用。

 答:

(1)牵衣    两人感情之深(或依恋之深)

(2)最后两句诗人用极主观的口吻埋怨明月无情,痛恨月亮在离别的时候就特别明亮,似乎有意与人作对(2分),看去虽是无理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对于环境格外敏感,即使是美景也会引发哀伤的情绪(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释]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经典著作。③元:通假字,同“原”。

请分析首句中“苍烟落照”四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具体词句进行赏析。 答:

【小题1】①“苍烟落照”四字突显了居所环境的宁谧清幽,为下文关于词人恬淡放旷的隐居生活的描写做了自然的铺垫;②也渲染出暮霭苍茫、落日残照的凄冷氛围,映衬出词人悲凉落寞的心境;③从而奠定了全词苍凉深沉的感情基调。

【小题1】答:此词虽然表面上写自己安于山林隐逸生活的恬淡情怀,内里其实隐藏了颓唐悲凉的心事和胸中的不平。尤其是结尾两句,埋怨上苍“心肠别”其实是诘责世道昏昧、朝廷苟安,慨叹“英雄老却”恰是“等闲”之事,更是直接抒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解析:

【小题1】第①②点各2分,第③点1分。

【小题1】点明思想情感3分,联系具体词句分析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注】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沙漠。

请对第二句中的“遍”字进行赏析。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

【小题1】遍,处处,说明笛声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应是此起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营造了一种壮阔而又悲凉的氛围。

【小题1】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山一带大雪过后,寒风凛冽。三十万征人在月下沙漠中行军北上,偏偏此时又听到了悲怆的笛声,不由得回首望月,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解析: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 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 的艺术境界。

“映阶碧草自春色,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自作者 被称为 “ ”,他的诗歌作品是唐代 诗歌的代表,被称为

客观景物    浑然一体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蜀相》 杜甫 诗圣  诗史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下列各题。

pú sà 蛮

李弥逊

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 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

[注释] 写于南宋初年。作者送别妻子去南方。

“江城烽火连三月”化用了诗人 《春望》诗中的句子。

对作品赏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了离别时的特定背景,为避战乱,送别妻子去南方。

B.“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描绘了一幅夫妻惜别的画面,折射出他们内心不堪其悲的难言之痛。

C.“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写出了丈夫盼望妻子寄回家书的急迫心情。

D.这首词描述了词人送别妻子的全过程,创造出了送别的浓郁的悲剧氛围。

对作品中的划线句,请选择某一角度写一段赏鉴文字。

【小题1】杜甫

【小题1】C

【小题1】如动静角度: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风高帆影疾”描写妻子所乘小船离去的飞速;“目送舟痕碧”刻画了作者本人望舟远去的情形。一动一静的结合,将作者对离别的不舍、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

如情景关系角度:本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人独立江边,神情遥望妻子乘舟远去的画面,借此表现作者对妻子的依依不舍,也表达了离别时的凄凉之感。

如炼字角度:这两句中的用字十分精当。尤其是一个“疾”字,形象地写出了妻子所乘之船离开之快。但或许,舟行并不快,只因为作者心中不忍离开妻子使得他认为舟太快。“疾”字委婉曲折地凸显出诗人与妻子别离之时的不舍。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的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二)

轻轻的我走了, 悲哀的

正如我轻轻的来; 种族

我轻轻的招手, 我们必须战斗啊!

作别西天的云彩。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那河畔的金柳, 田野上,

是夕阳下的新娘; 自由呵……

波光里的艳影, 从血的那边

在我的心头荡漾。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 向我们来了,

(徐志摩《再别康桥》) 像暴风雨,

像海燕。

(田间《自由,向我们来了》)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节奏上,《再别康桥》短促如鼓点,《自由,向我们来了》比较舒缓。

C.《再别康桥》中的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D.《再别康桥》“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

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小题1】B

【小题2】B


解析:

【小题1】《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急促如鼓点。

【小题2】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