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 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 明日又逢春。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3分)
(3)“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1)“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交代诗人的处境(1分)。这两句写出诗人长夜枯坐,举目无亲的孤独(1分),这样写更能鲜明突出诗人除夕之夜的凄苦、寂寞之情(1分)。
(2)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2分)。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1分)。
(3)不矛盾(1分)。前事可悲,今复可笑。诗人“悲”的是往事不堪回首,而这“笑”字包含着对自我的嘲笑(1分),也包含着对现实无奈的苦笑(1分),其中含蕴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这一“悲”一“笑”极为伤感(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绣岭宫词①李洞②
春日迟迟春草绿,夜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①绣岭,长安著名风景区,广栽林木花卉,并置高台飞阁,是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游幸玩乐之所。②李洞,生活于晚唐,是时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国事风雨飘摇,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
(1)诗歌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
(2)请赏析诗歌第三、四句。(5分)
答:
(1)描绘了春天来临,春光融融,春草繁盛(1分),棠花开尽,随风飘零(1分),无人欣赏的荒凉图景(1分)。(2)诗歌第三、四句写一位白发老翁唱太平曲,意在借古讽今(2分)。借开元时期的太平盛世,反衬唐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1分),表达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思慕(1分),对危机深重,国势飘摇的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解析:
无
阅读王维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闲逸恬然的农家晚归图景。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竹枝词(其儿)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烧畲(shé):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
1.诗歌的三、四句写人,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银钏金议”指代 ,“长刀短笠”指代 。这样从服饰打扮上描写,突出了 。
2.透过对山民的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借代 女子 男子 浓郁的民俗风情
2表达了诗人对这生气勃勃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1)本词最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或: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1分)
(2)答案: 协调。(1分)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朦胧,颜色深暗,(1分)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1分)。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1分),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了动态美(1分)。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考生此题分析如无总起,但有总结,此处亦可得1分)。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学生在答题时如果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没有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没有对其艺术表现力的分析,则“寒”“点”处不予给分。改题时要特别落实题干中“大胆”“巧妙”以及“寒”“点”的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傍晚;西风)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哓。
[注] ①武威:即凉州。碛西:沙漠之西,这里指安西。②火山:即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③太白西:指西域一带遥远之地。
(1) 首诗写了刘都护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胡天哓”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请作简要的分析。
1由近到远的描写方式,对友人的赞赏与牵挂。
2双关,一是实指号角的声音响彻胡天,一是表达诗人要求平定判乱的愿望。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 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2) 扼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2本诗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表面句句写雁,而实际上句句写人,风婉而细腻,清丽含蓄。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