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此诗作于诗人因探望弟弟病情而逾假离职时期。
(1)这首诗二、三联很讲究炼字,请选取其中的“满”和“生”,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联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1)“满”字写出了青苔之盛而来人之稀;“生”字以动写静,情态俱备。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言之成理即可。写对一个得2分,满分4分。
(2)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注:“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对照”“反衬”答出任何一条即可得1分,有具体分析1分,答出诗人心境2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2)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3)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1)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2)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 (3)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解析:
无
.默写.
①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②君子之交淡如水, 。(《庄子》)
③桃李不言, 。 (《史记·李将军列传》)
④ ,术业有专攻 。 (韩愈《劝学》)
⑤忧劳可以兴国, 。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⑥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⑦穷则独善其身, 。 (《孟子·尽心上》)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小人之交甘如醴 ③下自成蹊 ④闻道有先后 ⑤逸豫可以亡身 ⑥却话巴山夜雨时 ⑦达则兼济天下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①词中所说的“心事”指什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分)
②这首词上下两阕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①“心事”指抗金报国的理想;主旨句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②抒情手法上,上阕侧重借景抒情,下阕则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而又知音难觅的孤愤。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2分)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首尾呼应(1分)
(2)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凄凉”,摹声绘色,突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烘托了作者伤感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任选两处即可,每处2分)
阅读下面几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雨 巷(节选)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这三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三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雨”有何特点。
(2)请具体说明这三首诗词描写“江南雨”各自所包含的感情的具体内容。
(3)这三首诗词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春雨”和“江南秋雨”这两个经典的审美意象。这两个意象是有区别的。请你各用一个比喻句分别表达这两个经典审美意象给你的感受,并各用一句话说明你这样比喻的理由。
“江南春雨” 。
理由: 。
“江南秋雨” 。
理由: 。
:(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2)三首诗中江南雨所含的不同感情: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之凄迷之情;李清照:国破家亡之孤寂与伤感; 戴望舒:理想无法实现之苦闷彷徨,之心绪茫然。或:杜牧的江南雨是表达对亡去亲人的思念之情。雨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李清照的江南雨寄托的国破家亡的孤独、伤痛之情。戴望舒的江南雨寄托的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迷茫之情。(3)例:春雨如多情的少女,柔美中有莫名而又淡淡的伤感;秋雨如半老的徐娘,既有沧桑之感又不失美态。或者:江南的春雨,如梦,如诗,如歌,如韵!因为江南的雨总是迷离、绵延而富有韵味,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江南的秋雨像一个哀婉弃妇的哭泣。因为秋雨清冷冰凉,感觉到是人的孤独凄凉和伤痛。
解析:
无
下列对联与人物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A: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苏东坡 B: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贺 C: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 千秋永祀老诗翁。 ——白居易 D: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屈原
阅读张旭《桃花溪》诗,回答问题。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中所描写的桃花溪景象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什么看法?
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写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
解析:
(应从立意上来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江边阁
杜 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大历元年(766)春离开成都的杜甫来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江边阁、高斋,皆指西阁。
试至少从两个角度简析本诗的写景艺术。
答 。
.①炼字之妙。如首联(写苍茫的暮色正渐渐地从远处的山径之间漫延开来),以一“延”字来形容“暝色”的降临,生动地表现了它由远及近,(不断漫延加浓)的过程,自然牵动了诗人迟暮孤独的情者,(表现了诗人高楼久坐孤单寂寞的沉重之感)。(如颈联,着一“宿”字,活化了深夜山间薄云停驻的情态,着一“翻”字,荡开无穷的韵味,既写出了大江日夜奔流的气势,又烘托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难平的心绪,构成幽渺的艺术境界。)②动静结合。(如颈闻“薄云”之静与江水之动,共同构成了一幅天地幽渺的图画,烘托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难平的心绪。)如颔联,写所闻,鹳鸟、水鹤的静宿和豺狼凄厉的号叫,一静一动中,愈见夜境凄哀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彻夜难眠的无限凄苦。③情景交融。前六句写由傍晚到深夜于江阁所见所闻之景,描写中已蕴作者迟暮、孤寂、心绪难平的伤感;尾联点明闻见所感之由,亦即表明了原来前六句之景,正是“不眠”之见闻,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漂泊羁旅、“遗珠”无问的凄凉无奈。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撼庭秋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1)作者晏殊是北宋 (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2分)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分析词的上阙中“景语”所传达的情。(2分)
(3)如何理解“心长焰短”?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诗加以赏析。(4分)
(1)婉约派(2分)
(2)景语“碧纱秋月,梧桐夜雨”营造出一种宁静、凄冷的氛围,透露着词人的孤苦寂寞。表达了词人与情人离别,音信远隔千里,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景物特点的概括1分,感情1分)
(3)“心长焰短”表面指细长的烛心和短小的火焰。实际上,心长是指情长意长,悠长的思念和悠长的恨。焰短暗示着力不从心,暗示着希望渺茫。“心长焰短”正是词人自身的写照。(2分)表达了词人无汉扭转人生,无法改变别离命运的哀叹。(2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