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思 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迎面而来的是“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它们打破了界限把几种“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诗产生朦胧、深远的意境。 B:“思念”虽是抽象的思维,无法具体把握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这四个意象,分明看到了人物因思念而产生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 C:二节通过两个比喻说出了时间的缓快和距离的遥远,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受和迫切感受。 D:全诗写“思念”,却不著一字,言约意丰,将人物的那种直率、坦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赏心亭

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__之音。

(1)“城压沧波到海门”中的“压”字非常有表现力,请赏析。

(2)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怅然”?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1)“压”字形象地写出了城之高、城之固,也写出了水势的波涛汹涌,突出了城的险峻。

 (2)作者登高远眺,看到眼前壮阔的万里江山,想到曾在此定都的前代统治者沉湎歌舞,荒废朝政,以致国家破亡,而如今的统治者却不能吸取教训,不珍惜眼前壮阔的万里江山。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使作者“怅然”。


解析: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君不见青海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2)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3)________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4)今也制民之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2)与尔同销万古愁 (3)盘飧市远无兼味 (4)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总是”二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有人说“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是“神来之笔”,你是否也这样认为?请谈谈你的理由。

(1)起到转折的作用,不管琵琶的声调、曲子如何变换,但变来变去都离不开思乡别离的内容,从而表明思乡别离之情难以排遣。

  (2)一般的诗总是先写景再抒情,而这首诗却是前三句抒情,到最后再写景。用景物描写进一步突出思乡之情,使全诗显得意境悲壮开阔。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解析: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古 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百日生仙。这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__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自《人民日报》2008-01-07第16版)

联系上下文,说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我”为什么“吃惊”?

文章第5小节“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请联系下文说说作者对“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做了怎样的“品读”?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简析。

【小题1】①作者原以为许多颗藤的相互缠绕依附会有如此繁盛的生命景象,但主人说只是一棵藤。②这一棵独立的藤没有依托“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顽强地生存了上千年。(1点2分,计4分)

【小题2】①古藤受过无尽的苦痛,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独立、坚强,经历1300年风霜雨雪而直立不倒。  ②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藤就以它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开花结果,芳香遍地,香气袭人。(2点,1点2分,计4分)

【小题3】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1分)文章首先叙写古藤以及传说,表达自己的敬慕之情(1分);然后从两个方面对古藤进行品读,突出古藤的独立、坚强,历经苦难而不屈,只要一息尚存,就芳香遍地(1分);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1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宫怨 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 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 共滴长门一夜长。

【注】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

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

答:

(2)、试从修辞角度分析后两句的妙处。

答:

1)、前两句境界极为美好。宫花在春晴时正开,花朵上缀着露滴,越发娇媚浓艳。夜来花香尤易为人觉察,春风散入,更是暗香满殿。昭阳宫殿彻夜笙歌,明月无处不在。(2分) 这与下两句所描写的昭阳殿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宫怨”题旨。(2分)

(2)后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宫漏好像接通了大海似的,水永远滴不完,夜长得没有了期,(2分)强调“愁人知夜长”的愁苦的深切。(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9、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9、B。

10、C。


解析:

9.A、C、D的解释都正确,B中对“少邻并”的理解不正确,它应该指“很少有邻居紧挨着作伴”,“少”不当“小时候”讲。

10.A、B、D都正确。C中第一句正确,第二句讲“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全对,因为只有尾联流露了这种思想,而首联只是写李凝居处的环境。

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幽 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1)前四句用世人“皆有营”来反衬诗人自己的“幽居情”,请简要分析。(2分)

(2)请结合诗歌内容,找出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片断描绘的诗句,并加以赏析。(6分)

(1)用世人都为生活奔走营谋作背景,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1分)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1分)

(2)“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2分)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1分)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1分)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1分)“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1分)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解析:

军城早秋 严武

咋夜秋风入汉关 ,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 莫遣沙场匹马还。

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

【小题】

对战争的警觉和敏感,刚毅果断的气魄,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