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官舍竹

王禹傅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注。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做干的虚衔。

(1)第三联中有两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诗人通过“官舍竹”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拂  侵;(2分)将竹人格化,使弹琴、下棋的场景充满情趣。(2分)

(2)抒发了作者与世无争(随遇而安),(2分)坚守高洁节操的情怀。(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本诗为白居易谪居江州时所作。

(1).全诗写“雪”,巧妙自然,别具一格,说说诗人是怎样写“雪”的。

(2).根据诗的后两句仔细揣摩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它简述出来。

(1)本诗写雪,全从人的感觉写起,首句通过皮肤感觉、次句通过视觉,三、四句通过听觉来写(写到人的视觉、听觉的给2分),全用侧面烘托(1分),写出雪下得大、积得厚(1分)。

(2)诗中“夜深”、“时闻”等词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1分),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的孤寂、苦闷的心情(答仕途受挫的凄苦等亦可酌情给分)(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试分析“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的传神之处。

赏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的炼字效果。

【小题1】这句诗写出了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泉水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表现出白云坦荡淡泊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逍遥惬意。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

【小题2】先品味字的效果,再总结描绘了一幅雄起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


解析:

简析《凤凰涅槃》一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用凤凰涅槃的过程象征中国现代社会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诗中涉及的艺术形象大多具有象征意义:凤凰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人自我的象征;火是五四时代的革命烈火的象征;群鸟是反动军阀和无耻市侩文人的象征。


解析:

考查对作品应用的象征手法的理解能力,要深刻理解各个象征意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三闾大夫庙①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注】①三闾大夫庙: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

  (1)说说“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两句的含意。

  (2)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作简析。

(1)“秋风”点明季节,“日暮”点明时间,“枫树林”加上“萧萧”叠词修饰,两句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2)诗眼是“怨”字。“怨”紧承上句,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字领起后句,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浓郁的“怨情”。“怨”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展现出屈原的哀怨形象,流露出作者无尽的怀念和凭吊之意。


解析:

这是作者游屈原庙的题诗。

  此诗题一作《过三闾庙》,是诗人大历中在湖南做官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伟大诗人屈原毕生忠贞正直。满腔忧国忧民之心,一身匡时济世之才,却因奸邪谗毁不得进用,最终流放江潭,遗恨波涛。他的峻洁的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景仰与同情。在汉代,贾谊、司马迁过汨罗江就曾驻揖凭吊,洒一掬英雄泪。贾谊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而司马迁则在他那无韵之《离骚》(《史记》)里写了一篇满含悲愤的《屈原列传》。时隔千载,诗人戴叔伦也感受到了与贾谊、司马迁同样的情怀:“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湘中怀古》)大历年间,奸臣元载当道,嫉贤妒能,排斥异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来往于沅湘之上面对秋风萧瑟之景,不由他不动怀古吊屈的幽情。《题三闾大夫庙》就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景成章的。

  诗首句“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意思当句自足。但实际上“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这样一来,屈原的悲剧就被赋予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意义。诗人那不被理解、信任的悲哀,遭谗见谪的愤慨和不得施展抱负的不平,仿佛都化作一股怨气弥漫在天地间,沉积在流水中,浪淘不尽.作者在这里以大胆的想象伴随饱含感情的笔调,表现了屈原的哀怨的深重,言外洋溢着无限悲慨。

  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并不是闲笔,它让我们想到屈原笔下的秋风和枫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招魂》)。这是屈原曾经行吟的地方啊! 朱熹说“(枫)玉霜后叶丹可爱,故骚人多称之”(《楚辞集注》)。如今骚人已去,只有他曾歌咏的枫还在,当黄昏的秋风吹起时,如火的红枫婆娑摇曳,萧萧絮响,像在诉说千古悲剧。

阅读臧克家的《老马》,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 马

1.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拟人手法,炼字(如“扣”字),对比手法(垂头与抬头)等等。能言之成理,并作适当分析即可。

2.从表面上看,本诗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痛苦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挣扎向前的老马。这儿的老马又是众多忍辱负重、受苦受难的旧社会农民的形象的缩影,他们忠厚善良,备受压迫却不知__。表现了诗人对受压迫而不觉悟的农民的同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诗象征性意象的分析。诗中的“老马”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形象,更具体来说,是一个象征性意象。所以,在理解老马形象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把握“老马”的双重意义,即表象的和内在的。然后通过对“老马”象征意义的挖掘来把握诗人的情感。

臧克家自己评析该诗时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你说《老马》写的是农民,他说《老马》有作者自己的影子,第三者说,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我觉得都可以。诗贵含蓄,其中味听凭读者去品评。”(参上海辞书出版社《新诗鉴赏辞典》)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问:“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___的感情基调。

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解析:

标题中的“幽州”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的易水悲歌;“幽州台”这个典故是说: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末句中的“独”、“涕”表现的是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他的性情的?

诗人从锦里先生的装束、家境、家人、环境、待客等多个角度,写出了这位清高恬淡又可亲可敬的隐士形象。


解析: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栗”,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先生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竟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思 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迎面而来的是“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它们打破了界限把几种“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诗产生朦胧、深远的意境。 B:“思念”虽是抽象的思维,无法具体把握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这四个意象,分明看到了人物因思念而产生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 C:二节通过两个比喻说出了时间的缓快和距离的遥远,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受和迫切感受。 D:全诗写“思念”,却不著一字,言约意丰,将人物的那种直率、坦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赏心亭

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__之音。

(1)“城压沧波到海门”中的“压”字非常有表现力,请赏析。

(2)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怅然”?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1)“压”字形象地写出了城之高、城之固,也写出了水势的波涛汹涌,突出了城的险峻。

 (2)作者登高远眺,看到眼前壮阔的万里江山,想到曾在此定都的前代统治者沉湎歌舞,荒废朝政,以致国家破亡,而如今的统治者却不能吸取教训,不珍惜眼前壮阔的万里江山。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使作者“怅然”。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