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明代谢榛的诗论,阅读并回答问题。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注]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1)韦苏州指唐代诗人韦应物,他被称为“苏州”是因他曾做过苏州刺史。白乐天也是唐代诗人。他名为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有 、 。(3分)
(2)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3分)
(3)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3分)
(1)白居易 《琵琶行》 《卖炭翁》(3分)(中学阶段读过的其他篇目也可,每个空1分)
(2)这三句诗都是人树并写,以景衬情,用树之落叶比喻人之衰老。(3分)
(3)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形象更加具体鲜明,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使读者感受更为真切。(3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各段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约 客 赵师秀 (乙) 雨 晴 王 贺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试想像各是什么情形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由对客人的等待、想像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言之成理即可)。乙:由蜂蝶飞过墙想像邻家的春色(言之成理即可)。甲诗重在客人未到的缘由,乙诗重在想象邻家的春色何在。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赏析。(4分)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5分)
.(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1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详细。(2分)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 “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2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坐 白居易
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曙傍窗间至,秋从簟上生。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
【注】簟:竹席
①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哪些“夜坐”所感知之景?(4分)
②“迢迢夜坐情”中的“情”指怎样的感情?(4分)
1)从视觉写:见斜月入楹,桐影上阶,曙至窗间。(至此2分);从听觉写:闻蟋蟀近床,雄鸡报晓。(至此3分)从触觉写,凉自簟生。
②孤独寂寞(至此2分)对时事的感慨(至此3分)追忆往事时的忧伤(至此4分)
解析:
无
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句序是倒置的,请写出正常的句序。
2、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表达了作者的
1“浣女归喧竹,渔舟下莲动”
2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的志趣 恬静幽美、明净爽洁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过40字)
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 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 (2)“比”的手法。(1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一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禾 熟 孔平仲①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老牛粗了③耕作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孔平仲:北宋诗人。曾屡遭贬谪,做过地方官吏。②窦:深潭。③粗了:大致了结。
(1)诗人是如何表现题目中的“禾熟”的?请结合前两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1)①首句直接描写 果实累累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浪翻涌,香气袭人的丰收景象;②次句通过流水落于溪潭上的清越声响来衬托打谷场上繁忙的劳作之声,表现出农人的丰收喜悦。(直接描写1分,声音衬托1分,丰收景象、丰收喜悦1分,总3分。其他合理表达,酌情给分)
(2)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自己仕途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与老牛承担的耕作任务的繁重极为相似,作者对此极为厌倦。②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老牛耕作终有了结之时,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了却繁杂的公务,像老牛那样释却负重、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每点2分,总4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感情?
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欣喜之情。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