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5分)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景色的诗。愚溪在湖南永州。第一句中的“散”,第二句中的“明”,很具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散”字呼应题目中的“雨后”二字,点明天气;写出了低压在洲渚上的黑云逐渐消散,给人以天高气爽的感觉;一个“明”字紧扣题眼“晓行”二字,交代时间;写出了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色的阳光遍镀村坞,四野一片清明澄澈的秀美景色。(3分)这两个动词使雨后朝日图更有动感,蕴满生机;也暗示了诗人的舒畅愉悦的心情。(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因反对和议,触怒秦桧,被贬斥回家。②张罗地:指门前可以张网捕鸟的地方,形容无人经过,门庭寂寂。
(1)请对诗中的“自”字做赏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是怎样通过“景语”表现“情语”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世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表现了主人公傲岸的性格。
(2)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细丝一样,想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但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抒发了作者惜春与伤春之感。后两句写诗人自身的处境,门庭冷落车马稀,点出了作者冷落之境,而“自掩门”写出了作者坦然傲岸的胸怀。
解析:
(1)本题考查了鉴赏评价能力,侧重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自”字,不仅要理解表层义,还要联系深层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2)本题考查了鉴赏评价能力,侧重在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时注意诗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特点。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这首宋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2分)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加以赏析。(4分)
(1)这首宋诗表达了诗人对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的不满,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2分)
(2)示例:颔联采用生动的比喻来刻画落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表达出对梅花的深刻同情;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又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取譬贴切,意蕴丰富。(从“对仗”“用典”等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幾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颈联中“应”字、“最”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分)
(2)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抒发的感情。(4分)
(1)①“应”字写诗人想象中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②“最”字写诗人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2分)两字充分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2)大雨如注,诗人“房漏”、“床湿”,但他不顾个人生活窘迫,闻雨而喜(2分),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跋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⑴本诗提及的两位文化名人的姓名分别是 、 。
⑵试析作者对“子瞻”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苏轼 陶渊明
⑵诗人借陶的人品来赞颂苏,表达了对苏的尊敬。苏不以迁谪为意,心胸宽广,人品高超,不以贫富得失耿耿于怀,率性唯真的堪称百代名士。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一枝安:出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
(1)从内容上看,诗歌是怎样表现“独宿”的特点的。(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直抒“独宿”之情。(1分)首联写“独宿”的环境,通过“清秋”“井梧”“蜡炬”等景物的勾画,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氛围。(1分)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长夜角声悲凉,月色无限美好,但无人共赏,独宿不寐,表现了诗人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1分)颈联和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独宿”时对国事的担忧和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之情,并表明自己不愿在幕府中暂且得安的漂泊苦闷之感。(1分)
(2)①借景抒情 如首联,通过“清秋”“井梧”“ 蜡炬”等景物的勾画,烘托出诗人心境的抑郁悲凉,表现出诗人对国事充满忧虑、对漂泊生活深感苦闷之情。
②反衬 颔联以月色的无限美好反衬诗人独宿幕府时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③用典 尾联化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
(答出任意两点即给3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你认为这首诗的颔联哪些字表现了诗人烹字炼句的功夫,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工稳恰切,而且经纬交错,构成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自由宁静的气氛于言外可见。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7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竹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前三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整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的前三联纯然写景,试写出诗人为描写景物而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并作简析。
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营造了一种恬静深远的意境。(2分)表现了作者闲情逸致中的落寞之感。(2分,“闲情逸致”“落寞”答对一点的1分) (2)A动静结合。首联从静景描绘入手,颔联通过所见所闻写出“鹭下”“蛙鸣”的动态景物。颈联展示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我们想像的却是时时都在生长变化之中的动态的景和物。B远近结合。首联上联从大处湖山着笔,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下联写居室,笔意微阖。颔联承首联的上联写湖,是远处宽处的景色;颈联承首联的下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C反衬(衬托)。颔联中上联白鹭悠然,安详不惊,衬出环境的清幽,使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联蛙鸣处处,一片喧闹沸腾,以有声衬无声,渲染幽静。(表现手法1分,简析2分。三种写出其中一种,并作分析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答:
“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2分。要点“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2分。要点“无奈”或“痛苦”)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9分)
秋词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行秋
徐 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 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 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 ①嗾(sǒu):“教唆”的意思。
⑴ 初中我们学过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请默写最后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1分)
⑵ 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感情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感情基调是 ,(1分)徐诗的感情基调是 。(1分)
⑶ 请简析刘诗的后两句的艺术手法。(3分)
答:
⑷ 请简析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3分)
答:
(1)便引诗情到碧霄
(2)清雅(或者答“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闲适(或者答“悠闲”也可)
(3)刘诗后两句用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用“春色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2分)
(4)徐诗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安谧恬静,从而表现人的闲适之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