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海楼①

米芾

云尖铁瓮②近青天,飘渺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 。(2分)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空间    时间

3、B

4、要点:(1)色彩(红、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写 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两首诗都写到“明月”,所运用的表达技法和所起作用是否相同?试结合两诗作简要赏析。

表达技法不同。白诗赋予“明月”人格化,借“明月”寄托愁思;而益诗以“明月”反衬哀情。(2分)所起作用基本相同,都是为突出诗人感情的。白诗中的“明月”被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之心深深地打动,愿将诗人对朋友的这种感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这样写,更突出了诗人对朋友强烈而深厚的情谊。益诗以溶溶月色创造一个风清月郎遥良宵,反衬和渲染哀情,以乐景写哀,使孤独、惆怅之情更显突出,更含蓄,也更深邃。(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馀干旅舍

唐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宿洞霄宫

宋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1)两首诗歌写的都是秋景,但景物基调却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的结尾在艺术技巧上有什么共同点。(4分)

(1)第一首诗歌景物基调凄清冷寂。作者通过霜叶、孤城、独鸟等意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描写了一幅萧条冷落的秋景图。第二首诗歌景物基调鲜艳绚丽。作者通过碧涧、红叶、青林、白云,写出了秋山的无限生机,勾画了一幅明丽纯净的秋景图。

(2)两首诗歌结尾都采用疑问的形式,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第一首用捣衣声以动衬静,真切感人地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苦,那凄清的乡愁,那缠绵的苦情弥漫天地间,拂之不去,剪之不断。第二首结尾是作者的想象:雨打芭蕉的声音,谁能在枕上听到呢?这就留下了悬念,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9分)

秋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 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冷露滴梦破”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

(2)“(孟)郊寒”是对孟郊诗歌特征的评价。请从内容上概括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寒”的特征的?(5分)

答:

(1)①比喻,冷露如泪,滴破残梦,用以表现诗人抑郁忍悲之情;

②虚实相生,实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虚写诗人梦想的破灭,人格的消损;

③情景交融,用秋天霜露的阴冷环境表现作者心情的伤痛和晚境的凄凉。

(2)①“秋月”“冷露”“峭风”“枯桐”等意象构筑的意境(自然环境)的凄寒。②诗人年老多病、漂泊异乡的愁苦。③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失意的悲哀。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小题】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 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小题】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 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荑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解析: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5分)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景色的诗。愚溪在湖南永州。第一句中的“散”,第二句中的“明”,很具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散”字呼应题目中的“雨后”二字,点明天气;写出了低压在洲渚上的黑云逐渐消散,给人以天高气爽的感觉;一个“明”字紧扣题眼“晓行”二字,交代时间;写出了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色的阳光遍镀村坞,四野一片清明澄澈的秀美景色。(3分)这两个动词使雨后朝日图更有动感,蕴满生机;也暗示了诗人的舒畅愉悦的心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因反对和议,触怒秦桧,被贬斥回家。②张罗地:指门前可以张网捕鸟的地方,形容无人经过,门庭寂寂。

(1)请对诗中的“自”字做赏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是怎样通过“景语”表现“情语”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世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表现了主人公傲岸的性格。

(2)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细丝一样,想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但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抒发了作者惜春与伤春之感。后两句写诗人自身的处境,门庭冷落车马稀,点出了作者冷落之境,而“自掩门”写出了作者坦然傲岸的胸怀。


解析:

(1)本题考查了鉴赏评价能力,侧重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自”字,不仅要理解表层义,还要联系深层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2)本题考查了鉴赏评价能力,侧重在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时注意诗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特点。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这首宋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2分)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加以赏析。(4分)

(1)这首宋诗表达了诗人对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的不满,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2分)

(2)示例:颔联采用生动的比喻来刻画落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表达出对梅花的深刻同情;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又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取譬贴切,意蕴丰富。(从“对仗”“用典”等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幾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颈联中“应”字、“最”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分)

(2)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抒发的感情。(4分)

(1)①“应”字写诗人想象中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②“最”字写诗人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2分)两字充分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2)大雨如注,诗人“房漏”、“床湿”,但他不顾个人生活窘迫,闻雨而喜(2分),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跋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⑴本诗提及的两位文化名人的姓名分别是       、       

 ⑵试析作者对“子瞻”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苏轼  陶渊明

 ⑵诗人借陶的人品来赞颂苏,表达了对苏的尊敬。苏不以迁谪为意,心胸宽广,人品高超,不以贫富得失耿耿于怀,率性唯真的堪称百代名士。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