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完成诗后各题。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①、请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②、试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

①借物抒情

②诗人诗在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解析:

因为有注释①的交代,作者曾“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这首诗正是狱中所作,因此也就很容易看出:这是一首借物抒情诗,诗人诗在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敛)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请从动静结合角度说说这首诗的表达(构思)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景物写得清新明丽,让人领略到一股轻松愉悦的氛围,可见它反映了作者陶醉雨后自然景物的情趣。(2)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轻淡平和的心理感受。后两句,由静入动,给人强烈的动感,好像是赏景进入了高潮(如同小说的高潮),透露出作者内心由衷的喜悦与赞叹,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之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师:渔人,此指船夫。②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10.在全诗中,诗歌意象呈现的情感基调有什么变化?

答:                             

11.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用春色比喻相思有哪些好处?

答:                              

10.开始写杨柳渡头送别,行客已稀,境地凄清,充满伤感。继而写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基调顿时明快起来。

11.一是用春色比喻相思具有以美景写别绪,把别绪写得优美无比的好处;二是用大江南北盎然的春色点出了对朋友的友情无处不在。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兰溪棹秋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首句写月时加一“凉”字,有何意味?(4分)

(2)简析本诗的一种艺术特色。(4分)

(1)“川”前的一“凉”字,既写出月色的静,又点出春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2)本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有两点:一是情景交融,二是动静结合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西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3分)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4分)

    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pú sà 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都是怀古诗中的名句,其感情及表现手法均有相似之处,请具体分析。

两首诗均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古今虚实对比的方法,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如《西塞山怀古》写山形依旧、寒江流淌,《石头城》写山围故国、潮打空城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如答衬托手法,并加以分析也可)(感情1分,表现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 共5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9.(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3分)

(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子的才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闲”字。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解析: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下面两题。(6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2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3分)

2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小题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语言表达题答案:


解析:

同答案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6分)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多家认为是唐玄宗时的著名琴师,音乐圣手。具体身世末详。②高适(700—765),唐诗人,诗与岑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并称“高岑”。③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暗景色。

⑴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色?有何作用?(3分)

⑵送别诗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3分)

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的荒寒壮阔的景色;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答少于三点扣1分;荒寒壮阔,1分;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1分)

⑵而后两句,作者一扫前两句的落寂悲苦,表现出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1分)劝慰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定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有这样好的朋友的而感到__。(2分,后一句不答亦可)能讲出道理亦可给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