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 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1主旨: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得分点:空间、立体感、浩然正气;写突出正气充满天地也对。不陈述理由不给会。说"秋后"好,只要言之成理也给分。)


解析:

读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①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 ,押的韵是

②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③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①七言绝句(或绝句)  ②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③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2分)

答: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4分)

答:

(1)“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愈宽阔,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

(2)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2.(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3分)

(2)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3分)

(1)答案一:说“失”字更好, “失”是指两岸都消失看不见了,更符合诗中春潮的语境,(1分)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而“阔”只写出了视野开阔的意思,没有针对性(2分)

答案二:说“阔”字更好,“失”是指两岸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更符合诗中春潮的语境,(1分)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而“失”只写出了岸消失的意思,没有针对性(2分)

(2)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1分)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2分)

知识积累。(每空1分,10分)

1.诗人头脑中所显之象,诗论家称为 。诗人在诗中把一个个点象组织起来,构成面象,或称 ,以描写某个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表现某种比较复杂的情绪。如杜甫著名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比喻意象在诗歌中最突出的作用还在于化 为具象,把不具形态,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思绪、品格、声音等转化为具象的东西,从而给人以深切的感受。如“记忆”本是无形的,舒婷却有这样的句子,“记忆如不堪负重的小木桥/架在时间的河岸上”(《还乡》),对故乡的眷恋,伴随着“__”十年浩劫中痛苦的回忆,通过“ ”这样一个比喻便具象化了。

3.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多义性,就是说诗的语言除去表层意思外,还有着 ,可以反复琢磨,越琢磨越有滋味。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往往可以通过 等表现手段予以加强。

4.诗歌语言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 上,包括押相同或相近的韵、平仄相间、节奏配置等。外在音乐性是不能忽视的,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诗人通过外在的音乐性所表达的内心情绪的律动。这种情绪的律动,一般称 。诗的音乐性应是内在的情绪律动与外在韵律的完满的结合。

5.诗的鉴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的初步感知; 的显现;深层意蕴的探求。第一步是基础,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是关键。

1,意象,集合意象

2,抽象,小木桥

3,深层内涵;比兴、暗示、象征、双关(其中任意两个即可)

4,回环,内在音乐性

5,意象


解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1.诗人以 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又以 的手法正面表现清溪的清澈。(每空1分,共2分)

2.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1、衬托;比喻(2分)

2、同意,“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点明了水色的特异之处。(1分),二、三两联用反衬比喻等手法着力描写了清溪的清溪的清澈美丽,营造了一种明净纯澈的意境(1分)最后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1分)诗人在这美丽的清溪畔,固然清心,但听到猩猩的一声声啼叫,似乎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1分)

鉴赏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完成诗后各题。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①、请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②、试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

①借物抒情

②诗人诗在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解析:

因为有注释①的交代,作者曾“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这首诗正是狱中所作,因此也就很容易看出:这是一首借物抒情诗,诗人诗在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敛)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请从动静结合角度说说这首诗的表达(构思)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景物写得清新明丽,让人领略到一股轻松愉悦的氛围,可见它反映了作者陶醉雨后自然景物的情趣。(2)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轻淡平和的心理感受。后两句,由静入动,给人强烈的动感,好像是赏景进入了高潮(如同小说的高潮),透露出作者内心由衷的喜悦与赞叹,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