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注】①赋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赋得是一种诗体。张九龄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故题首冠以“赋得”二字。
②机:指织布机。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1)通过“残机”“满月”等意象,塑造了一位丈夫久出未归,百无聊赖、无心劳作、日见憔悴的思妇形象。(4分)
(2)比喻。(1分)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一天天的减弱它的清辉,变成了残月。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真挚动人,美感鲜明。(3分。手法1分,内容理解2分,艺术效果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面试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小题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内容、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此题,需要我们理解诗歌基本意思,然后加以概括。这首诗写的是边塞地区,有雨雪,只能见狐迹、马蹄,说明人烟稀少。“别路”即离开家乡的路。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旗彩”因为天冷冻坏,“鼓声”因为地暗而感觉声音也小了。强调的是天气寒冷。而这里的戍卒自然是面对艰苦的环境更增添思乡之情感。
赏析:
这是一首征戍诗,以边关严寒的背景,写征人怀乡之情。第一句,写出征戍之地的极寒极远。榆溪、陇西递进写来,极状边关遥远,气候迥异于中原。当此秋冬之际,雨雪交加,隔绝河流,加上边地干寒之风,其寒冷可以想象。第二句强调远,写出这是个被生命遗忘的地方,惟有狐兔出没,使落寞、压抑和失落感,油然生于征人心中。第三句承接“雨雪”而来,强调寒。先写天气严寒,把军旗都冻坏了,后写鼓角之声也在沉闷环境的重压下变得低沉了。第四句,描写暮云沉沉,阻断视线,而乡思如水,回望来时别路,曲折绵延而至于事业之外,入于暮霭之中。迢迢万里,何时得归?路极远,足以望眼迷离;归期遥,更使情思凄迷,以凄迷之心观迷离之路,顿生茫茫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 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②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之时。②筿:竹子。
(1)诗的颔联描绘了草堂令人陶醉的美景,结合全诗谈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狂夫“的形象。
(1)颔联巧妙地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上联咏微风轻拂,下联咏细雨微斜,意境闲雅静谧。而后文写“狂夫”在几乎饿死的情况下,还在赞美“翠筿”、 “红蕖”。因而此联写景主要是衬托狂夫恶劣的现实处境,为刻画“狂夫”形象服务。
(2)诗中先写“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后点“凄凉”、“恒饥”、“欲”死的可悲可叹之事,二者由“狂夫”这一形象统一起来。可见狂夫是一个以宁折不弯的坚韧、“疏放”倔强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的打击,笑对人生,不屈不挠,老而弥坚的志士形象。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赏析。
(2)作者丰富的感情蕴涵在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对此作简要分析。
(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树木成阴,黄鹂婉转啼鸣,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2分)。
(2)这首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百无聊赖、年华虚度的痛苦(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蕴含着知音难求和百无聊赖的 心绪(2分);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1)颔联“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反映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答:
(2)结合全诗,体会颈联“身在乱蛙声里睡”中“乱”字的妙处。
答:
(1)颔联描写了诗人下雨时在黄泥坂上艰难跋涉,夜晚投宿贫寒农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劳苦奔波,四处漂泊的生活状态。
(2)“乱”字写出了蛙声的嘈杂、喧闹、衬托了诗人乡书难寄久欲思归的纷乱愁绪。(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注: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 (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注:分析一个词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无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西 施
唐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 施 滩
唐 崔道融
宰嚭①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①宰嚭,吴国太宰伯嚭。据《史记》载,越王勾践战败后,用珍宝美女贿赂伯嚭,伯嚭说服吴王准许越国求和。
两首诗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立意相似,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对这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小题1】相似:反对将吴亡的责任强加在西施身上。(2分)不同:罗诗认为吴国灭亡自有其时运规律,而不应归咎西施本人;崔诗认为承担吴亡责任的应是佞臣宰嚭,而不应让西施当替罪羊。
【小题2】罗诗对“西施亡吴”观点的反对,是通过疑问句形式表述出来,委婉含蓄,发人深思;(2分,采分点:句式修辞特点1分,表达效果1分)崔诗运用拟人手法,说西施滩的春水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将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生动。(2分,采分点同上)
解析:
略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
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 D:孟郊、陆游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心从化蝶梦中归”中的“心”,有的版本写作“身”。
(1)颔联“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表现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2)结合全诗,体会颈联“身在乱蛙声里睡”中“乱”字在诗中的妙处。
(1)颔联描写了诗人下雨时在黄泥坂上艰难跋涉,夜晚投宿贫寒农舍的情景,(2分)表现了诗人劳苦奔波、四处漂泊的生活状况。(2分)
(2)“乱”字写出了蛙声的嘈杂、喧闹,(2分)衬托了诗人乡书难寄,久游思归的纷乱愁绪。(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②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2分)渲染了环境豹空寂凄消。(2分)(共4分,每点2分)
②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2分)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暗含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凄凉情怀)。(2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