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美;“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的映衬下富有生机。

  (2)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 ①“偶”即“遇”。②“持竿叟”,严子陵曾在若耶溪附近地域的富春江隐居垂钓。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能揭示全诗主旨的一个词语。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的景与情简要赏析。

答:

“幽意”(或“幽”)。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清幽之景:晚风习习,吹拂着游船,船几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南斗星闪耀,水潭上月光溶溶、烟雾茫茫,还有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由夜景的清雅,作者更觉世事纷扰,不如这种幽居独处、不问世事、随遇而安、放任自适的归隐生活,由此表达自己追慕“幽意”的人生意趣。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闻邻船吹笛

杨 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答:

(3)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

答:

(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意思对即可)

(3)杨诗中 “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__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评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月夜忆舍弟》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两首诗都是怀念兄弟的诗歌,根据你对两位作者生平的了解,说说这两首诗在感情上有什么差异?

【小题1】8.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2分)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  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感怀,突显出对弟弟的挂念之情。 (3分)  

【小题2】<月夜忆舍弟):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1分)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  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1分)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家  国之乱而沉痛。(2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诗写于盛唐时期,诗人在颠沛流离中正逢佳节,所以思念亲人。(1分)此诗虽然也感伤,但没有杜诗的沉痛,情感也不及杜诗深沉和广博。(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这首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诗题中“晚秋”的特点?

(2)请结合诗句,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3分)南归雁、篱边菊、水中莲。

(2)(3分)

①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1分)。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1分)。

③借景抒情:“残星几点”“长笛一声”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大雁南归表达诗人思乡情怀(1分)。

(3)(3分)用典(1分),抒发了羁旅思归(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润州听暮角①

   (唐)李 涉

   江城②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①文宗时,诗人曾被流放康州,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迁谪途中。

②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

10.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11.本诗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请具体分析其以景传情的写法。

10.(4分)典型的意象:号角、江水、沙漠、鸿雁等。(2分,答出两点得1分)营造了一种荒凉与寂寞的意境。(2分)  

11.(5分)诗的前两句巧妙地借助幽怨的边声和茫茫的江水,将抽象的心中的思乡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后两句借写鸿雁受惊吓腾空远飞,表达自己远离家乡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进一步寄托更强烈的思归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注】①赋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赋得是一种诗体。张九龄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故题首冠以“赋得”二字。

②机:指织布机。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1)通过“残机”“满月”等意象,塑造了一位丈夫久出未归,百无聊赖、无心劳作、日见憔悴的思妇形象。(4分)

(2)比喻。(1分)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一天天的减弱它的清辉,变成了残月。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真挚动人,美感鲜明。(3分。手法1分,内容理解2分,艺术效果1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