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答题。(7分)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②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湛江上鼓鼙声

【注】①估客:指乘船商人。 ②三湘:指湘江的三条支流,此泛指洞庭湖和湘江一带。

(1)这首诗写了作者在舟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情绪较为低沉。具体而言,流露出诗人 等复杂的心情。(每条不超过2个字)(4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一联作简要赏析。(3分)

(1)伤老;悲秋;思归;厌战。[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

(2)“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一联,写诗人如霜的鬓发与凄凉的秋色相映,想要归家的内心与冷清的明月相对(1分),将憔悴的形象、惆怅的情绪与暗淡的景物融于一体,情景交融(2分)。[评分标准:本题3分。诗句大意(情景是什么),1分;简析关系(情景怎么样),2分。单纯回答“情景交融”等术语而无阐释分析,不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浣溪沙

晏几道

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1)上阙用了什么手法使柳和人“物我相融”的?请具体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物词一般都是托物言志的,请分析本词词人抒发的“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阙借柳喻人,以风流蕴藉、温馨旖旎的春风杨柳象征歌妓舞女年轻时的生活和形象。下阙巧妙地以眉和柳叶将物与人联系起来。美人对镜梳妆,爱把双眉画成柳叶的形状,歌楼宴席上演唱的清歌也用柳枝作为曲名。词人巧妙地借柳叶眉、《柳枝》曲的流行来渲染柳枝的声名。

(2)词中借咏和风细雨中盛极一时、风情万种的柳枝,塑造了虽青春年少、红极一时而终归要红颜老去、潦倒落拓的歌妓舞女形象,表达了词人对于被侮辱、被损害的风尘人物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身深沉的身世感慨。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阶怨 吴声子夜歌

李 白 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注:①此诗一作《古意》,作者为崔国辅。

⑴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写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说说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借景物的冷清,突出宫女内心孤寂。(表明夜已深,人不寐,表现宫女内心的愁怨也对)

⑵内容上,两诗同样写秋夜怨思,同样写望月以表达宫女的怨情。

写法上,李白从正面写宫女隔帘“望秋月”,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奇童则从反面写来,见月,怕望而增添愁思,不堪忍受,所以不忍见,这样反面写来更使幽怨之情达到极点。


解析:

下列的对联颂名家,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联颂项羽、勾践 B: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颂苏东坡 C: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颂汤显祖 D: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颂陆游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请将这两首诗的尾联作简要比较,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解析:

(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再从遣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回答。注意王诗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诗后问题。(8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①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    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字摩诘,有文集《    》。(2分)

②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

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6分)

答:                                       

①五言古体;《王右丞集入》(2分)

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候童、野鸡唤伴、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写出四个即可,2分)。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2分).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灏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过岳阳,写下此诗。

(1)说说“一笑”是怎样的笑,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分)

答:

(1)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诗人终于“生出”四川回到家乡,一方面为自己

能够在投荒万死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

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 黯然伤神,因而这是悲欣交集的笑;经历了“投荒

万死”的磨难后,诗人的情感升华了,心灵净化了,生命单纯了,一切都如眼前的山

水,那样亲切,那样畅怀,因此这也是豁达的笑;由“岳阳楼上对君山”可知,诗人

面对政治__和人生磨难,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操守,因此也可以说这是英勇

无畏的笑。(2)这首诗塑造出一位胸襟开阔,不畏磨难,在政局动荡之际坚守理想和

节操的卓立不群的诗人形象。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①二首》注释

投荒万死鬓毛斑,②生入瞿塘滟灏关。③未到江南先一笑,④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⑤绾结湘娥十二鬟。⑥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重看青山。

【注释】①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②

投荒:贬官到荒僻的地方。 ③瞿塘:峡名,在四川省奉节县附近。滟灏(音艳预)关:

滟灏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

带。古代民谣有“滟灏大如襆(音浮),瞿塘不可触”的话。因其险要,故称之为关!

生入……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二年,年老息归,有“值愿生天玉门关”的话。此

用其语。 ④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⑤川:这里

指洞庭湖。⑥这句写风雨凭栏时所见君山。绾(音晚)结:(将头发)向上束起。湘蛾:《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发髻。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


解析:

阅读李商隐的《贾生》,回答问题。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①受原: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②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③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①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情节作为这首诗的题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中,“虚前席”生动描绘了孝文帝怎样的情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说说“可怜”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记·屈原列传》中贾生自长沙召回,孝文帝夜问贾生鬼神之事;②孝文帝听得入神;③“可怜”一词有含蕴的讽刺效果,用在孝文帝“夜半虚前席”,使后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更耐人寻味。④诗的前两句写文帝求贤之切,第三句承转交错,写文帝听得入神,第四句点破而不说尽,求贤的目的是为了“问鬼神”。全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这首著名的七律为吊古伤时之作,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三点,每点不超过15个字。(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凭吊吴、晋相继灭亡,繁华不再。②不满玄宗被奸邪包围,国运中衰。③慨叹忠不被用,报国无门。(2)暗示只有江山依旧,大自然永恒,反衬六朝的繁华短暂而且一去不复返。(注意“江自流”一语的提示作用。)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茑乱啼。

[注] ①柳州,位于广西中部偏东。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

(1)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2分)

答:

(2)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1)表达了诗人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的苦闷和被贬柳州后凄苦迷惘的情思。(2)诗中所写之景是春景,一场春雨使花、叶飘茫,“春半知秋”是作者的感受。(2分)作者心中的凄苦使“春”意如“秋”,景物浸满悲凄;景物的败落又增加并传达着作者的苦闷。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