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寻陆鸿渐不遇

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嘉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节,后人尊为“茶王”、“茶神”。

(1)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3分)

(2)请简要分析“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什么?“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1)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隐士)形象。①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的描写,间接地描写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②通过最后两句两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2)诗人“欲去”是因为探访友人陆鸿渐没有遇见。“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既有怅惘,又有着眷念不舍的情感。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长吟。

注:①第一首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三年或二十四年(公元740年或741年),诗人当时在河北,山东一带漫游。兵曹,参与军事的小官。②第二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诗人流落秦州。

(1)两首诗中的马,形象不同但品质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2)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尽相同,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作简要分析。(4分)

(1)第一首诗中的马是一匹骏马,神清骨俊、奔驰生风、纵横驰骋。“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一静一动写出了马非凡的气概。第二首诗中的马则是一匹病马,岁暮天寒、风寒入骨,衬托了病马的老迈、步履艰难(要求答出马的形象特点并结合诗句分析)(3分)两匹马,一雄健,一病弱,但它们具有一种共同的品质,秉性诚笃,对主人忠诚尽力。(答出“忠诚”“尽力”1分)

(2)第一首诗感情基调是激昂向上的。写此诗时诗人正值人生壮年,雄姿英发、气宇不凡“骁腾有如此”写马纵横驰骋的非凡的本领,既是对房兵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第二首诗感情基调是抑郁低沉的。诗人此时弃官西行,颠沛流离,饱经战乱。诗人以病马自喻,表达了对君国的一腔赤诚之心,感动沉吟之中,更寄予着无尽的辛酸。(答出感情基调2分,结合作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 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末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简要分析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唐代诗人东方虬也有一首同题诗:“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哪个)是真梅。”试着比较分析韩诗的妙处。(4分)

(1)“新年未有”的感叹含有对春天的期盼;“未有”与下文“惊见”呼应,欲扬先抑,是铺垫。 (每点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2)东方诗使用比喻,侧重在“梅”“雪”形态的相似;韩愈诗使用拟人,写出“雪”的情态,更能    突出诗人对春天的渴望。

    (四项内容每点1分,共4分。其他合理的理解亦可得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1、首联中“池月渐东上”的“上”字,有人改为“院”,并且说,这样下文“开轩”才有机趣。可不可以?为什么?(3分)

2、“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3分)

3、作者是怎样实现“怀辛大”这个题旨的?(3分)

题答案要点:

(1、(不可以。“院”与上联“落”不对仗,且不押韵,没有写出好月初上的景致。得分点共三个。)3分。

(2、清幽(或清静)绝俗。3分。

(3、诗,是紧扣“怀辛大”这个内容的。作者先写夏夜水亭纳凉的快感,由清幽绝俗的良宵生出恬淡闲适的心情,才想到弹琴。(1分)由弹琴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作者希望有朋友在身边,共度良宵。(1 分)可人期不来,便生出“怀故人”的惆怅,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1分)。3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3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1分)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1分)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1分)(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1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1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1分)


解析:

(1)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上下片均以问句结尾,从修辞上看,上篇末句是设问,引起下片,下片句是反问,以问作答,写出了革命青年的精神,表明了他们才是主宰中国命运的人。 B:“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清丽脱俗,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 C:《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像一首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多用六字句(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运,整首诗歌一韵到底,追求音节的节奏美和旋律感。 D: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里,使人以幼年时期的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愤恨和诅咒。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 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王昌龄是唐代 诗人,擅长七绝,被称为“ ”。(2分)

(2)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3)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4分)

(1)边塞;七绝圣手(2分、1分)

(2)交代了环境:孤舟、微月、枫林;为全诗定了清冷的基凋,烘托了气氛;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3个分点各1分]

(3)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彭湃,不能自已,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3个分点各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答题。(7分)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②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湛江上鼓鼙声

【注】①估客:指乘船商人。 ②三湘:指湘江的三条支流,此泛指洞庭湖和湘江一带。

(1)这首诗写了作者在舟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情绪较为低沉。具体而言,流露出诗人 等复杂的心情。(每条不超过2个字)(4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一联作简要赏析。(3分)

(1)伤老;悲秋;思归;厌战。[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

(2)“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一联,写诗人如霜的鬓发与凄凉的秋色相映,想要归家的内心与冷清的明月相对(1分),将憔悴的形象、惆怅的情绪与暗淡的景物融于一体,情景交融(2分)。[评分标准:本题3分。诗句大意(情景是什么),1分;简析关系(情景怎么样),2分。单纯回答“情景交融”等术语而无阐释分析,不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浣溪沙

晏几道

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1)上阙用了什么手法使柳和人“物我相融”的?请具体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物词一般都是托物言志的,请分析本词词人抒发的“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阙借柳喻人,以风流蕴藉、温馨旖旎的春风杨柳象征歌妓舞女年轻时的生活和形象。下阙巧妙地以眉和柳叶将物与人联系起来。美人对镜梳妆,爱把双眉画成柳叶的形状,歌楼宴席上演唱的清歌也用柳枝作为曲名。词人巧妙地借柳叶眉、《柳枝》曲的流行来渲染柳枝的声名。

(2)词中借咏和风细雨中盛极一时、风情万种的柳枝,塑造了虽青春年少、红极一时而终归要红颜老去、潦倒落拓的歌妓舞女形象,表达了词人对于被侮辱、被损害的风尘人物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身深沉的身世感慨。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阶怨 吴声子夜歌

李 白 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注:①此诗一作《古意》,作者为崔国辅。

⑴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写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说说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借景物的冷清,突出宫女内心孤寂。(表明夜已深,人不寐,表现宫女内心的愁怨也对)

⑵内容上,两诗同样写秋夜怨思,同样写望月以表达宫女的怨情。

写法上,李白从正面写宫女隔帘“望秋月”,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奇童则从反面写来,见月,怕望而增添愁思,不堪忍受,所以不忍见,这样反面写来更使幽怨之情达到极点。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