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 用简洁的话想象出“今夜”诗人在做什么。

②本诗构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①独剪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秋雨中展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心中充满了归期无准的郁闷孤寂。

②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两者完美统一,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而“期”与“巴山夜雨”的两见重出,用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确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往复。


解析:

这是初中课本中的诗歌,根据第一问,第二问不难回答。关键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一定要扣住“想象”、“情景交融”、“时空穿梭”等来进行。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此时杜甫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虚幌:薄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等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均用一“独”字,请分析这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1)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均是从写亲人思念入笔,构思巧妙。杜诗从妻子独自望月的角度来写思念之情,王诗是从兄弟在登高时必然会想到身边缺少了一人来写自己的乡思。委婉曲折,动人心弦。(意思对即可。第一点要扣住“均是从写亲人思念入笔”来答,第二点分析杜诗,第三点分析王诗。本题共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扣1分)

(2)用一“独”字,都比较充分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杜诗中的“独”字,是用小儿女的天真反衬妻子的‘独看’的孤独无助,委婉细致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怜,增添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而王诗的“独”,则直写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寂寞。


解析:

月夜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的确,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作者料定,当亲人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自己的想象,更突出自己的思念。

  概括:作者一人在外面做客,每当独自过节时,就更加想念亲人。作者在遥远的地方知道兄弟们正在登高了,兄弟们都插了茱萸,才醒悟原来作者没有在。

  题目中的“山东兄弟”是谁?本人搜索网络、不同多个版本的唐诗赏析,均没有确切答案和明确解释,只是笼统解释为作者王维的“朋友”或“亲人”.

  统揽全诗并结合不同学者的赏析文章,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山东兄弟就是王维的朋友,王维。

  诗的前两句是第一人称写法,后两句是写家乡亲人登高,而独自缺少远在山东的“兄弟”---王维的朋友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gǔ)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②临圻,指友人所去之地。

(1)首句中“行客稀”在诗中有何作用?

(2)请从“情”“景”的角度简要赏析三、四两句。

(1)写渡口的凄清、冷落,反衬依依不舍之情。欲扬先抑,为下文“惟有”作铺垫。(4分)

(2)即景寓情,情景交融。运用想像和比喻,将自然界的春色比作心中的感情,春色无边,相思无穷,气魄宏大,感情浑厚丰富。写离情而不伤感,形象丰满,基调明快。(4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暮春沪水送别》

唐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问:《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入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 、“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入景的艺术特色。


解析: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韦庄:唐末五代诗人。

23、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

24、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3、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24、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


解析:

诗歌赏析: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家,哪得如此。

  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象是红烛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象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夜”和“晴”又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岂不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1)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2)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流萤:即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传说腐草化萤。

清人孙诛评价此诗道:“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使通身灵活。”

(1)“卧看”二字逗出了怎样的情思?试作简析。

(2)前三句是怎样为情思的逗出“层层布景”的?试作简析。

(1)“卧看”二字逗出了宫女对爱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牛郎织女是中国坚贞不逾爱情的象征,他们虽银汉相隔,但仍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机会,而自己如花似眷却深闭宫中,流年似水。从而表现出对牛郎织女的向往,即对爱情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两首诗都是写项羽的绝句,试比较其在立意角度、表达的思想及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不同点。

①立意上,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②表达的思想上,杜诗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王诗则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③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杜诗先以议论提出对问题的正确看法,再概述史实,最后急转直下,一气呵成,全诗气势宏伟。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点明道理──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王诗前三句概述史实,最后一句点题,提出与杜牧相反的看法。


解析:

这两首同题诗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史识上,王安石见高一筹。但咏史并非史论,从诗词创作的整体艺术水准而言,王安石远不及杜牧,王诗因为缺少杜牧那种简练的叙事和顿措的笔法,以及曲折回环的咏叹,形象思维不足,所以显得平铺直议。

塞下曲 卢纶

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六首是卢纶边塞诗的代表作,这里选了其中的两首。它们表现了戍边将士豪迈壮丽的军事生活,刻画出一位武艺高强、英勇杀敌的将军形象。

其二:将军夜巡,误以石为虎,箭射入石的传奇故事,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过人。诗一开始就渲染猛虎袭来的紧张气氛。为将军误射作好铺垫,同时也写出了将军的高度警觉性;后两句写箭没石中的情景,以戏剧性的结果烘托出将军那非凡的臂力和高超的箭术。

其三:

【小题】

写将军雪夜率军追敌的壮举,突出了将军杀敌卫国的精神。诗一开始用月黑之夜大雁被惊高飞,来衬托敌军溃败夜逃的情景;三四句写将军率 领轻骑冒雪追敌,“大雪满弓刀”这一细节,既写出了环境的极度恶劣,更突出了将军的英勇刚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喜遇王处士 王 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什么要写“芸藿”“刈黍”等农事活动?

此诗标题为“秋夜喜遇王处士”,通篇虽无“喜”字,但句句有“喜情”,请从三、四句中选择一句作简要赏析。

【小题】

劳动后的轻微疲乏和快意,对田园生活的欣然自适,为下两句所描绘的“秋夜喜遇”作铺垫。(3分,恰当分析诗人的愉快心情即可)

【小题】

三句,写诗人与朋友在一个满月之夜偶然相遇。诗人没有一笔正写“喜”字,但寓情于景,透过溶溶明月,诗人那种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的快意,以及友人相逢的喜悦,都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3分,恰当分析寓情于景即可。)

四句,寓情于景,写星星点点的秋萤穿梭似地飞舞着,织成一幅幅变幻不定的光的图案,弥漫着一种欢快的氛围,饱含着诗人喜悦的情愫。(3分,恰当分析寓情于景即可。)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