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一首的一、二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来。
古人作诗讲究“言尽而意不尽”“意在言外”,这两首诗后两句颇得此妙趣。请分别对此作简要赏析。
⑴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对比,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不变的“乡音”对比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
⑵第一首以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有问无答悄然作结,却借此欢乐场面表现了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第二首借水波一如既往镜湖的描写,抒写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解析:
⑴答出对比的表现即可,一处1分
⑵意思对即可。说出“言”各1分,说出“意”各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次韵中玉水仙花
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①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醾②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水沉:即沉香木。 ②酴醾:蔷薇科落叶灌木,初夏开大型重瓣花,色白味香。
1.诗人于首句明确道出“借水开花”是水仙花之“一奇”,请简要说明诗人还在本诗中咏出了水仙的哪几奇?写出了水仙哪些特有的品格?
2.黄庭坚在此诗中将水仙花与梅花作了比较,其目的是什么呢?
【小题1】诗人还在本诗的二、三、四句中分别咏出了水仙“冰肌玉洁”“幽香”“柔美”之奇。写出了水仙清雅高洁阴柔之品格。
【小题2】黄庭坚在此诗中将水仙花与梅花作了比较,强调了二者皆有色白香幽的特点,突出了水仙花不同于梅花的柔弱性格,其目的是在于揭示水仙花特有的洁雅阴柔之美。
解析:
略
下列选项中关于《雨巷》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雨巷》的重要意象之一,就是“雨巷”,凄风苦雨狭窄破败的“雨巷”,使人感到沉闷窒息的时代气氛,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B:《雨巷》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是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令人惆怅。 C:《雨巷》首尾的两节,除了“逢着”和“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__彩。 D: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常常以此立意,丁香也成了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丁香,往往用来象征孤高、美丽、忧愁,《雨巷》的作者徐志摩却反其道而用之,写出了自己的理想。
我 爱 这 土 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这首诗写于1938年,当时苦难的祖国正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选出对这首诗鉴赏有误的一项(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从嗅觉、触觉和听觉等方面向读者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景象。
D.在这首短诗中,诗人借助想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念和向往之情。意境优美,令人赏爱。
【小题1】D
【小题2】C
解析:
【小题1】“我”,就是指诗人自己。
【小题2】无听觉。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的《秦中吟》、《新乐府》是讽喻诗的代表,《琵琶行》和《钱塘湖春行》是歌行体古诗。 B:在我国文学史上,被称为“传奇”的有两种:一种是唐宋的传奇小说,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另一种是元代以后的戏剧,如马致远的《汉宫秋》。 C: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死水》、《静夜》堪称佳作。 D:契诃夫是俄国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四百多部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小说《变色龙》、《套中人》和戏剧《樱桃园》都很著名。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字好?为什么?
(1)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2)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3)参考答案一:“犹”字好。(1分)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1分)“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2分)
参考答案二:“空”字好。(1分)“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1分)“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2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每点1分。没有具体分析不得分。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每点1分,共3分。
(3)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明确认可的用字,给1分;用自己的语言对句子进行解读,给1分;准确表达出用字的效果作用,给2分。如仅答出认可的字,没有具体解析则不得分。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__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情与景的关系,描写手法,抒情方式,写景方式等等。诗歌的语言风格总的来说有沉郁或活泼两类。考生要注意记忆一些术语。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
(1)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2分)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2分)
(2)渲染凄寒孤儿悲凉的环境气氛,(2分)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2分)
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蝉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2分)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儿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1)这首诗写的是西楚霸王项羽,试从写作手法角度加以赏析。﹙4分﹚
(2)这首诗如何评价项羽的?说明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4分﹚
(1)李清照在诗中喜欢用典、用事抒怀,往往能十分自如地借助古人古事以议论时政、评价人物、抒发感触。诗人巧妙而灵活的借用了有关刘邦和屈原《九歌.国殇》的两个典故,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问题。(从借古讽今的角度,讴歌项羽讽刺宋朝言之有理。可得满分。)
(2)这首诗是从节操角度来评价项羽的,表达了人活着于国于民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做一个杰出的人物;死也要像屈原所歌颂得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们一样,做鬼中的英雄的观点。同事也是中华儿女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主义理想。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1)第一句诉诸感觉,(1分)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1分)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1分)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1分)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