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卞之琳的诗,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 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的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
B. 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 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 作为一首象征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画,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B
解析:
(两个“装饰”均为动词,分别表达“照进”和“进入”的意思。此外,“别人”为“楼上的人”太实,与全诗意境不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
借景抒情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
【小题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1分);年华渐老、感时伤逝(2分)。
【小题1】(示例一)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的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已老。联想自然,真切感人。
(示例二)一、三句写景,二、四句写情,情景相间,层次分明。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引起乡思之“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景象唤起迟暮之“惊”。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为白居易谪居九江时所作。
(1)这首诗语言风格是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2)这首小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请从描写角度作简要赏析。
(1)平易自然(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质朴平实、浅易明了);
孤寂(孤独惆怅、寂寥冷清)。
(2)这首小诗虽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诗歌从人的感官写起,分别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重”)、听觉(“闻”“声”)四个方面侧面烘托出“夜雪”落地无声、下得大、积得深的特点。
解析:
(1)每空2分。
(2)感官角度1分,侧面烘托(间接、侧面描写)1分,“夜雪”特点1分,大意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这两句诗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小题1】(1)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小题2】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解析:
译文: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浮萍碎处,映衬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
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阅读下面的唐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结合诗歌意思,分析一二句中“闲”和“空”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春天夜晚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闲”:闲适、恬静,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空”是“空寂”的意思。(2分)(2)“闲”字描绘出了作者心无杂念、悠闲自在的心态;“空”表明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情感。(2分)
(2)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景色(1分)。“鸟惊”暗示(侧面表现、烘托)出月光的明亮,使这些习惯了寂寞暗夜的鸟警觉起来(1分);而“鸣”则表明,鸟的叫声打破了寂静的夜空,春山的夜显得更加寂静(1分)。
解析:
略
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完成两道题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①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
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风高翔,独步云霄。
C.五六句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比,也不相上下。
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 “鞠躬尽瘁”的精神。
②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宗臣”即世所尊祟、敬仰的名臣;“宗臣”二字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B.全诗由进武侯祠,观遗迹(遗像等)起笔,自然地引入对人物业绩的评述。
C.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扬,又有对其壮志未遂的叹惋。
D.全诗描写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见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形象。
①C②D
解析:
(“失萧曹”的意思是相形之下使萧曹失色。)
(本诗除遗像可算描写外,其余均为议论,没有描写诸葛亮的形象。)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诗中有几处透露离情的字眼,如第二句中“飞”字,既是时间推移,也暗示伫立凝望时所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试从其他三句中再找两处进行分析
(2)简析这首诗情感的表达特点。
(1)首句“乱”字,既是形容烟雾弥漫,也暗示了诗人心情的迷乱。三句“寂寞”二字,既是写亭的寂寞,也是写内心的寂寞。四句“寒”字,既可指肌肤感觉到夜的寒冷,也写出了特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凄冷。
(2)从整首诗来看,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a39c0c0c3eef0dec.jpg]
解析:
鉴赏: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单独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句和李存勗《忆仙姿》词中的“残月落花烟重”句,都是如实地写出了烟雾与夜月的关系。同时,对送别有体验的读者也知道,当行人未去、匆匆话别之际,是无暇远眺周围景色的,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时,才会从凝望中产生这种江山夜寒之感。谢逸《千秋岁》词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句,所写的感受也与此相似[a39c0c0c3eef0dec.jpg]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一首的一、二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来。
古人作诗讲究“言尽而意不尽”“意在言外”,这两首诗后两句颇得此妙趣。请分别对此作简要赏析。
⑴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对比,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不变的“乡音”对比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
⑵第一首以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有问无答悄然作结,却借此欢乐场面表现了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第二首借水波一如既往镜湖的描写,抒写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解析:
⑴答出对比的表现即可,一处1分
⑵意思对即可。说出“言”各1分,说出“意”各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次韵中玉水仙花
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①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醾②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水沉:即沉香木。 ②酴醾:蔷薇科落叶灌木,初夏开大型重瓣花,色白味香。
1.诗人于首句明确道出“借水开花”是水仙花之“一奇”,请简要说明诗人还在本诗中咏出了水仙的哪几奇?写出了水仙哪些特有的品格?
2.黄庭坚在此诗中将水仙花与梅花作了比较,其目的是什么呢?
【小题1】诗人还在本诗的二、三、四句中分别咏出了水仙“冰肌玉洁”“幽香”“柔美”之奇。写出了水仙清雅高洁阴柔之品格。
【小题2】黄庭坚在此诗中将水仙花与梅花作了比较,强调了二者皆有色白香幽的特点,突出了水仙花不同于梅花的柔弱性格,其目的是在于揭示水仙花特有的洁雅阴柔之美。
解析:
略
下列选项中关于《雨巷》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雨巷》的重要意象之一,就是“雨巷”,凄风苦雨狭窄破败的“雨巷”,使人感到沉闷窒息的时代气氛,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B:《雨巷》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是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令人惆怅。 C:《雨巷》首尾的两节,除了“逢着”和“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__彩。 D: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常常以此立意,丁香也成了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丁香,往往用来象征孤高、美丽、忧愁,《雨巷》的作者徐志摩却反其道而用之,写出了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