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柳永》

A:这首词把词人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B: 开头对“秋、暮、雨”三种景色的铺写,准确地传达出凄凉、寒冷的况味,同时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绘画的笔法,把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一幅充满凄清、伤感的画面之中。 D: 全词从时间上分三个层面,别前、别时、别后,以景写情,写尽离情别绪,其中写景抒情虽均是虚构,却使人不觉得是虚构,足见此词的艺术手法之高妙。

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雪水河  阿红 雪水河 是太阳和雪花的女儿 天山并没有恩遇她 一路给摆满了卧牛石 她毅然从雪峰上下来 连眼皮也没皱 一步一声巨响 像夏雷滚滚而过 一步一串浪花 像茉莉花倾满了河 流着,她一路流着 太阳的激情 雪莲的纯洁 鹰鹫的勇敢 塔松的坚毅 和她奔向绿洲的拼搏

A:“雪水河/是太阳和雪花的女儿”这出奇的想象使“雪水河”成为一个柔美的艺术形象。 B:“天山并没有恩遇好/一路给摆满了卧牛石”,这是“雪水河”的“人生道路”,使“她”必然获得由磨难而来的阳刚之气。 C:即使是写阳刚之气,作者也不忘完美和和谐谐的境界,所以“雪水河”顽强的前进是“一步一串浪花/像茉莉花倾满了河。” D:“雪水河”是一个人格化的形象,她集激情、纯洁、勇敢、坚毅于一身,是作者心目中完美女性的象征。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陈伯玑金陵

王士禛

东风着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注: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在金陵附近。作者当时在扬州为官。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试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本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抒发感情,请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

【小题1】答:“东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青青的“杨柳”,对友人的绵绵情意也寄寓在这“东风”和“杨柳”之中,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还原诗境2分,表达的情感2分。)

【小题1】 答1、借景抒情。作者描绘东风、杨柳这些代表优美春光的典型景物,正衬出与友人的美好情谊及其给予心灵的慰藉,同时反衬出思念之深切。一江春水,潇潇春雨的景致,也烘托出诗人的怅惘之情及对友人的思念。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对于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寄寓在东风、杨柳、隐隐笛音、潇潇春雨等景物之中,深沉的情感与清丽而优美的景物融为一体,蕴意绵长,言近旨远。

3、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和煦的春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青青杨柳,在这柔柔春光中,绿意铺展开来。优美的景致反衬出思念之情的忧伤,而这忧伤中又带着丝丝甜意,这真是“甜蜜的忧愁”。

4、烘托渲染。东风杨柳等景物渲染出一种美好的氛围,绿满天涯的景象更是烘托出一种旷远的境界。笛音袅袅,春雨潇潇,春水涣涣,江流渺渺,作者对于友人的那种绵绵脉脉的情谊对景物的渲染更加委婉动人。

5、象征。杨柳历来是传统文化中的寄寓情思之物,“梅花落”之类的笛音也常用来表达相思相忆,“杨柳”“残笛”实际是情谊的象征。

6、虚实结合。第一句实写眼前春风吹拂杨柳的情景,第二句由实转虚,想象春风将绿意染上了芜城亭桥之上,从而引发了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第三句写折柳是实事,写寄怀又是虚情;第四句写隔江吹来的飘渺笛音,又将想象着于实景之上。综其笔法,作者将虚实结合的技巧运用到了极致。这正是少为现代人关注而恰为古诗人娴熟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7、想象。参见“虚实结合”。

8、拟人。春风着意,杨柳寄怀,皆为拟人笔法。

9、用典。杨柳、折柳即为用典。

此答案仅供参考,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3分)


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

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

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小题1】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是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这句,由此生发的。

    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恨),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

【小题1】“今春花鸟作边愁”。(2分,答两句不给分)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解释对了2分)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3分)(答“以乐景写哀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


解析:

【小题1】每种观点得分一样,第一句2分,第二句3分。

【小题1】无手法,解释合情理给1-2分,解释必须结合前面手法,即答什么手法解释什么。

(一)诗歌阅读

阅读下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①相逢。

问姓惊初见,②名忆旧容。

别③沧海事,④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在这首诗的方框格内选填相应的词语,其中最佳的一组是( )

A.①才     ②称     ③离      ④语

B.①才     ②道     ③后      ④言

C.①又     ②寻     ③离      ④言

D.①一     ②称     ③来      ④语

对这首诗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弟”即表弟。诗题点明了诗的内容是写与表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B.“惊初见”是说他们乍一见面,似曾相识,不免惊讶,即问“贵姓”。

C.“沧海事”用典,借指世事变化很大,暗含离乱之恨。

D.“秋山”一词点明了时令,也借秋高气爽表现了诗人见到表弟的喜悦之情。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首五言律诗,韵律和谐,对仗工整。

B.第三联正面描写久别重逢情景,写出了由不识到相认、相忆的传神细节。

C.第三联与首句照应,写两人各叙分别后的情状,表现出了兄弟情深。

D.本诗采用浓墨重彩、层层渲染的手法,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一幕,有相当的感染力。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D


解析:

【小题1】(注意对偶)

【小题1】(借秋之悲凉,表达了战乱中兄弟分离前途未卜的忧虑)

【小题1】(“浓墨重彩、层层渲染”不当)

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意的主要手段,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的意象意义比较固定,下面对诗句中意象意义理解有误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亮:思乡 B:三更月,中庭恰照犁花雪;犁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游子思乡怀亲切友好之情和羁旅伤感。 C: 落照苍茫秋草明,啼处远人行。 鹧鸪:羁旅愁思的情愫 D: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捣衣:妻子思念行役在外的丈夫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试述诗人的所见所闻。

(2)试述本诗的主旨。

(1)所见:山径一片昏暗,暮云罩着山岩,河水翻腾,水中的月亮也随着波浪而摇晃着。所闻:鹳鹤在水面上掠过的声音,豺狼在山中的喧叫声。

(2)本诗是写诗人因社会的动乱,自己又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故此忧心如焚,彻夜无眠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


解析:

要注意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另外利用已知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信息来推断。

阅读卞之琳的诗,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 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的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

B. 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 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 作为一首象征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画,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B  


解析:

(两个“装饰”均为动词,分别表达“照进”和“进入”的意思。此外,“别人”为“楼上的人”太实,与全诗意境不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借景抒情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1分);年华渐老、感时伤逝(2分)。

【小题1】(示例一)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的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已老。联想自然,真切感人。

(示例二)一、三句写景,二、四句写情,情景相间,层次分明。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引起乡思之“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景象唤起迟暮之“惊”。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为白居易谪居九江时所作。

(1)这首诗语言风格是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2)这首小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请从描写角度作简要赏析。

(1)平易自然(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质朴平实、浅易明了);

孤寂(孤独惆怅、寂寥冷清)。

(2)这首小诗虽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诗歌从人的感官写起,分别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重”)、听觉(“闻”“声”)四个方面侧面烘托出“夜雪”落地无声、下得大、积得深的特点。


解析:

(1)每空2分。

(2)感官角度1分,侧面烘托(间接、侧面描写)1分,“夜雪”特点1分,大意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