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江 城 子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②起,凭画作、倦游③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正大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②九原,指墓地;摩诘,唐王维字摩诘。③游:即宦游,外出做官。
词的上阙运用 修辞写出了 的环境。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比喻或拟人,清幽、优美(2分)
【小题1】①隐居之乐:幽居环境清新可人,归隐生活闲适自在。(2分)
②世事之倦:通过少日与老日的对比(少日功名自许,老去万事成空)表达对世事的厌倦,表达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人格理想。(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风声。眄:眄视。
1.请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秋风的特点。
答:
2.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意蕴两个方面对本诗第三联作简要赏析。
答:
1.富有情感;劲疾;激发人的豪情。(答出两点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2.手法:比喻(或象征)(2分,仅答对偶可得1分)。
意蕴:描绘了“骏马”和“飞雕”两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形象,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比喻诗人倔强进取、自强不屈的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②,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1)“计日”一词在诗中什么意思?有何作用?
答: ▲ ▲
(2)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 ▲
(3)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
答: ▲ ▲
(1)(3分)答案计日,即算计着日子。(1分)突出时间的短暂,借此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不得不离别的无奈(2分)
(2)(4分)答案想象(虚写)、借景抒情。(2分)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象,传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伤。(2分)
(3)(3分)答案在别离时只有醉饮才能承受这离别之苦 (1分)。作者通过醉饮来躲避别离之痛,以貌似旷达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出离情别绪和友情的深厚。(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明代诗歌,完成(1) (2)题。
马上作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注释】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为明代抗倭名将、该诗作于戚继光东南抗倭期间。
诗中后两句从容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事实,没有明确表示诗人的情感态度,但恰恰因为这样,使得此两句更有意味。简要分析其陈述了怎样的事实,蕴含了哪两层意味。
世人总喜欢把英雄神化,其实英雄是人,不是神。从此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
【小题1】事实: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意味:一则抒发了诗人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二则抒发了诗人面对无休止的征战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情和渴盼天下苍生都能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情感。
【小题2】一个不畏艰难,不辞辛劳。恪尽职守,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一个并非贪恋功名既有豪情也有常人心理的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解析:
略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注]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⑴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
B.颔联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
C.颈联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杜审言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D.此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风格绮靡,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⑵ 结合全诗,简述首联“嗟”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D(语言风格应为朴素自然)
(2)“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三点4分,两点3分,一点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塞 下 曲
李 白
塞虏乘秋下, 边月随弓影,
天兵山汉家。 胡霜拂剑花。
将军分虎竹, 玉关殊未入,
战士卧龙沙。 少妇莫长磋。
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塞虏”含有轻视、贬斥之意,“天兵”含有歌颂,赞美之意。
B.第二联中反映了将军接到征战诏令,战士抵达塞外战场,同仇敌忾,竞欲立功的气慨。
C.第三联写边塞风光,皎洁的月色与银白的胡霜为全诗奠定了恬淡闲适的情调。
D.全诗气势恢宏,富于阳刚之美,反映出了正义战争中的将士们的爱国情感。
C
解析:
恬淡闲适不对)
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柳永》
A:这首词把词人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B: 开头对“秋、暮、雨”三种景色的铺写,准确地传达出凄凉、寒冷的况味,同时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绘画的笔法,把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一幅充满凄清、伤感的画面之中。 D: 全词从时间上分三个层面,别前、别时、别后,以景写情,写尽离情别绪,其中写景抒情虽均是虚构,却使人不觉得是虚构,足见此词的艺术手法之高妙。
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雪水河 阿红 雪水河 是太阳和雪花的女儿 天山并没有恩遇她 一路给摆满了卧牛石 她毅然从雪峰上下来 连眼皮也没皱 一步一声巨响 像夏雷滚滚而过 一步一串浪花 像茉莉花倾满了河 流着,她一路流着 太阳的激情 雪莲的纯洁 鹰鹫的勇敢 塔松的坚毅 和她奔向绿洲的拼搏
A:“雪水河/是太阳和雪花的女儿”这出奇的想象使“雪水河”成为一个柔美的艺术形象。 B:“天山并没有恩遇好/一路给摆满了卧牛石”,这是“雪水河”的“人生道路”,使“她”必然获得由磨难而来的阳刚之气。 C:即使是写阳刚之气,作者也不忘完美和和谐谐的境界,所以“雪水河”顽强的前进是“一步一串浪花/像茉莉花倾满了河。” D:“雪水河”是一个人格化的形象,她集激情、纯洁、勇敢、坚毅于一身,是作者心目中完美女性的象征。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陈伯玑金陵
王士禛
东风着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注: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在金陵附近。作者当时在扬州为官。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试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本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抒发感情,请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
【小题1】答:“东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青青的“杨柳”,对友人的绵绵情意也寄寓在这“东风”和“杨柳”之中,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还原诗境2分,表达的情感2分。)
【小题1】 答1、借景抒情。作者描绘东风、杨柳这些代表优美春光的典型景物,正衬出与友人的美好情谊及其给予心灵的慰藉,同时反衬出思念之深切。一江春水,潇潇春雨的景致,也烘托出诗人的怅惘之情及对友人的思念。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对于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寄寓在东风、杨柳、隐隐笛音、潇潇春雨等景物之中,深沉的情感与清丽而优美的景物融为一体,蕴意绵长,言近旨远。
3、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和煦的春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青青杨柳,在这柔柔春光中,绿意铺展开来。优美的景致反衬出思念之情的忧伤,而这忧伤中又带着丝丝甜意,这真是“甜蜜的忧愁”。
4、烘托渲染。东风杨柳等景物渲染出一种美好的氛围,绿满天涯的景象更是烘托出一种旷远的境界。笛音袅袅,春雨潇潇,春水涣涣,江流渺渺,作者对于友人的那种绵绵脉脉的情谊对景物的渲染更加委婉动人。
5、象征。杨柳历来是传统文化中的寄寓情思之物,“梅花落”之类的笛音也常用来表达相思相忆,“杨柳”“残笛”实际是情谊的象征。
6、虚实结合。第一句实写眼前春风吹拂杨柳的情景,第二句由实转虚,想象春风将绿意染上了芜城亭桥之上,从而引发了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第三句写折柳是实事,写寄怀又是虚情;第四句写隔江吹来的飘渺笛音,又将想象着于实景之上。综其笔法,作者将虚实结合的技巧运用到了极致。这正是少为现代人关注而恰为古诗人娴熟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7、想象。参见“虚实结合”。
8、拟人。春风着意,杨柳寄怀,皆为拟人笔法。
9、用典。杨柳、折柳即为用典。
此答案仅供参考,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3分)
解析:
略
古代诗歌阅读
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
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小题1】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是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这句,由此生发的。
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恨),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
【小题1】“今春花鸟作边愁”。(2分,答两句不给分)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解释对了2分)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3分)(答“以乐景写哀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
解析:
【小题1】每种观点得分一样,第一句2分,第二句3分。
【小题1】无手法,解释合情理给1-2分,解释必须结合前面手法,即答什么手法解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