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

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

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8.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

9.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8.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9.答: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

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雪晴晚望

贾 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

时。

8.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9.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8.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1分)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2分);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2分)(5分,意思对即可)

9.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

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3分)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局面。(3分)(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面试题。

山 行 即 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释:①蘋:一种水草。②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的修辞手法。

9.诗题为“山行”,诗中却没有一个“行”字,是否切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山色的喜爱之情。(2分)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言语”、“唤醒”,赋予山色人的情态;“三日酲”极言酒酣之深及酒醒后的困惫状态。(3分)

9.切题。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先写在山中看到空中的浮云;再写遇雨湿衣,蘋风吹袖;接着写天晴所听所见:鹊声喧日、鸥鸟狎波。这些内容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山行即事”。(答出“切题”1分,答出“线索”1分,

 有具体内容表述3分,答出“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永州乡下。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1)诗中的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

(2)有人评价此诗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1)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衰败、荒寂的荒村景象(2分)。处处围绕一个“荒”

字,描绘出一幅荒凉凄清的画面:经霜袭击的树叶在变黄,在瑟瑟秋风中孤独地飘

落,溪上小桥铺满枯叶;荒村除古木之外,一无所见;耐寒的山花疏疏落落;幽深

的泉水在深秋时节也时断时续,只剩一线。(能结合“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幽泉”等意象分析,2分)

(2)诗人借山水排遣谪居生活的郁闷之情,希望忘却得失恩怨、是非荣辱,但这种宁静、淡远又与诗人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所以用无“机心”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1分),闲静中深蕴(2分,或:孤愤,忧愤,幽怨,抑郁。无奈)。


解析:

(1)(能结合“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幽泉”等意象分析,2分)

(2)无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说说“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 请分析本诗虚实结合的手法。

(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这首诗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所写意象与诗眼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本诗与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1)(4分)“悲”字(1分)。诗中衰草、寒云、暮雪等意象(1分)渲染了萧瑟、凄冷的氛围(1分),烘托(映衬、突出)了送别友人的感伤之情(1分)。(2)(3分)同:都写了离别之际表现出的对友情的珍惜。(1分)异:《别董大》写了对友人的宽慰和勉励;(1分)本诗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感激、难分难舍之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江 城 子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正大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②九原,指墓地;摩诘,唐王维字摩诘。③游:即宦游,外出做官。

词的上阙运用 修辞写出了 的环境。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比喻或拟人,清幽、优美(2分)

【小题1】①隐居之乐:幽居环境清新可人,归隐生活闲适自在。(2分)

②世事之倦:通过少日与老日的对比(少日功名自许,老去万事成空)表达对世事的厌倦,表达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人格理想。(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风声。眄:眄视。

1.请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秋风的特点。

答:

2.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意蕴两个方面对本诗第三联作简要赏析。

答:

1.富有情感;劲疾;激发人的豪情。(答出两点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2.手法:比喻(或象征)(2分,仅答对偶可得1分)。

意蕴:描绘了“骏马”和“飞雕”两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形象,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比喻诗人倔强进取、自强不屈的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1)“计日”一词在诗中什么意思?有何作用?

答: ▲ ▲

(2)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 ▲

(3)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

答: ▲ ▲

(1)(3分)答案计日,即算计着日子。(1分)突出时间的短暂,借此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不得不离别的无奈(2分)

(2)(4分)答案想象(虚写)、借景抒情。(2分)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象,传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伤。(2分)

(3)(3分)答案在别离时只有醉饮才能承受这离别之苦 (1分)。作者通过醉饮来躲避别离之痛,以貌似旷达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出离情别绪和友情的深厚。(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明代诗歌,完成(1) (2)题。

马上作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注释】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为明代抗倭名将、该诗作于戚继光东南抗倭期间。

诗中后两句从容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事实,没有明确表示诗人的情感态度,但恰恰因为这样,使得此两句更有意味。简要分析其陈述了怎样的事实,蕴含了哪两层意味。

世人总喜欢把英雄神化,其实英雄是人,不是神。从此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

【小题1】事实: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意味:一则抒发了诗人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二则抒发了诗人面对无休止的征战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情和渴盼天下苍生都能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情感。

【小题2】一个不畏艰难,不辞辛劳。恪尽职守,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一个并非贪恋功名既有豪情也有常人心理的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