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第二联的妙处(80字左右)。

“掬”“弄”两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耒阳溪夜行

戎 昱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1)试分析本诗前六句,体味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并说明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答: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

  (1)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归家的喜悦之情。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作者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此时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流淌;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上的树梢上,望着那轮明月,诗人心中溢满了回家的喜悦。即使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

(2)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梅 花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⑴从本诗末句透露的信息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 (人名)。

⑵本诗首句表现了梅花 的品格。次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的景象。

⑴陆游

⑵①不畏严寒,坚贞不屈 ②比喻 ③梅花纯洁、繁茂,漫山怒放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解析:

阅读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然后回答问题。

①一水护田将绿绕 ②花木成畦手自栽

③两山排闼送青来 ④茅檐常扫静无苔

(1)原诗的顺序已打乱,请根据你所学的韵律知识进行排序。

答:

(2)“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中哪两个字运用得好?为什么?

答:

(1)(2分)答:④②①③

    (2)(4分)答:“排”和“送”两个字用得好。(1分)“排”是“闯”的意思,“送”是“赠给”的意思。(1分)两个动词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人格化,写出了两同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把苍翠的山色双手送上,生动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1分)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


解析: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 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

、 、 三大类。

诗歌  风  雅  颂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小题1】空:白白的,徒然。(1分)。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1分)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2分)“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小题2】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1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2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