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完成诗后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古人写送别,常表露出一种愁苦、无奈,或凄凉伤感的感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从“景”与“情”两方面给予简要赏析。
惜别中乐观的情怀;题目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人写送别,常表露出一种愁苦、无奈,或凄凉伤感的感情”一句的提示,无疑对鉴赏大有裨益,仔细阅读,不难看出:诗人描绘的是一幅初春雨后的清新景象,一个“新”字给送别带上了爽朗豪迈的氛围。最后点出送别之意,却丝毫没有悲伤、凄凉之情,在惜别中表现了乐观的精神。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四桥
萧立之
自把孤樽孹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情。
答:
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②作者为什么描写这一形象?
①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虽然孤独一人,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解析:
第一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自把孤樽孹蟹斟”,“一江秋色无人管”是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其中“自”“孤樽”等词是关键。
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可以概括为: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东栏梨花②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陂(bēi):积蓄水的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此诗作于作者推行新法失败,退隐闲 居江宁之时。②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徐州任上,距离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尚 有两年。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3分)
(2)两位作者在各自诗作中寄予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1)王诗描绘了北陂杏花依水开放,春意盎然的景色;树上繁花似锦,水中倒影荡漾,两者同样妖娆美丽,相映生辉。(2分)苏诗写出了梨花变白之日,正是柳叶转青之时,描绘了城中柳絮纷飞、梨花盛开的美景。(1分)
(2)不相同。(1分)王诗笔下的北陂杏花纵然被春风吹落,纯洁的芳魂却一无所玷,而那开放于南陌的杏花最终被车轮马蹄碾得粉身碎骨,成为尘土。“作雪”与“成尘”分别是高尚和污浊的象征,这里表现了作者坚持理想、不从流俗的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2分)苏诗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促、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则寄予了作者的无奈与伤感。(2分)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理论奠基人和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最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唐玄宗在《吊白居易》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足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 B: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是唐朝时发展成熟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其中律诗每首四联,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C: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近体乐府。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词婉丽柔美,含蓄蕴藉,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词慷慨激昂,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D:《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6分)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①。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②燕支③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骢:指黑色的骏马。②虏障:指防御工事。③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21.请结合全诗思考一下,“心事一杯中”的“心事”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22.第一句诗中以“飞篷”喻“行子”,有人认为“对飞篷”三字“气馁不称”,应改为“去从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3分)
21.包含着作者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牵挂,对友人早立“功名”的期望和鼓励。(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22.示例一: 不同意(1分)。用“去从戎”,只是交待了友人去安西的事实,“对飞蓬”以“飞蓬”喻“行子”,用语形象(1分),使“行子”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气势与英姿如在眼前;乐观轻松,与全诗豪壮的意境浑然一体。(1分)
示例二:同意(1分)。用“去从戎”,直接点明了友人出塞从军的事实(1分),用语平实,交代清楚,并与诗中“金鞭、铁骢、宝刀”等词语前后照应,便于抒发别离的豪壮之情。(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⑴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3分)
答:
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3分)
答:
(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鸟鸣山幽,环境恬静。(3分,每个特点1分)
(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
(答出“以动衬静”给1分,分析恰当2分;答出“寓情于景”亦可,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比较阅读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杜甫 孟浩然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意即“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的多”。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同意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的多。(1分)原因是:(1)从意象的选取分析,孟浩然诗的意象仅限于云梦泽、岳阳城,而杜甫诗的意象则拓展到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在内;(2分)(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杜甫诗中“坼”“浮”两字炼得好,广袤千里的吴楚两地就是因为有了这两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之上缓缓行进,这景象何等恢宏!(3分)
解析: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作,需从意象的选择和炼字两个方面结合诗作具体分析。
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1—2题。(6分)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 从“芙蓉、兰、芳草”等词语中,你对抒情主人公产生了怎样的印象?(2分)
2. 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对这种行为,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1.(2分) 主人公的形象是雅洁的(1分),他(她)对待感情也是纯洁的、美好的(1分)。
2.(4分)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2分)。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1分),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叹疆场
隋代民歌
闻道行人到,妆梳对镜台。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到家
[金]刘汲
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
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
(1)这两首诗所写内容都是“喜归”,试分析两首诗在表现“喜”这一情感时的不同之处。(4分)
(2)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4分)
(1)《叹疆场》通过思妇听到远征的丈夫归来的消息时梳妆打扮与之前以泪洗面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喜不自禁的心情。《到家》通过对归家时的所见、所为、所感的描写,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4分,对每首诗内容的概括各2分)
(2)“山色”“依然”,写出了喜悦之后的闲适。“潇洒”是拟人手法,“山色”“潇洒”地进入我的居室,写出来脱离世俗官场之后的欣慰。两句诗写的不仅是物境,而且是心境,写出了诗人尘劳尽除后,心情由喜悦而安适的转化。(4分。对具体词语的赏析1分,拟人手法1分,对两句诗总体的赏析2分)
解析:
无
补写出下面各句的空缺部分。
(!)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枝,不禁感慨地说:“真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回答,如还能引用其他诗人描写雪景的诗句,可加分),你知道的其他诗人描写雪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元日》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诗句艺术地概括了年复一年辞旧迎新的春节景况。
(3)__同志在澳门回归庆典讲话中引用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台湾同胞的关心思念之情。
(4)崇俭反奢,历来是我国诗文中的重要内容,《左传》中有“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的句子。请再以“俭与奢”为话题,写出司马光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身教重于言教。对此,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其身正, ;其身不正, 。”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
(2)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3)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4)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
(5)不令而行 虽令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