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里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①?
[注:①阿谁,即“谁”。]
问: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
①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②后两句通过柳树生长之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二首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 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2) 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解析: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2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解析: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①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②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①落叶、悲鸿、衰草、枯木 ②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野 步 野 步
周 密(宋) 赵 翼 (清)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5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前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后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
(2)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5分)
阅读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完成诗后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古人写送别,常表露出一种愁苦、无奈,或凄凉伤感的感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从“景”与“情”两方面给予简要赏析。
惜别中乐观的情怀;题目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人写送别,常表露出一种愁苦、无奈,或凄凉伤感的感情”一句的提示,无疑对鉴赏大有裨益,仔细阅读,不难看出:诗人描绘的是一幅初春雨后的清新景象,一个“新”字给送别带上了爽朗豪迈的氛围。最后点出送别之意,却丝毫没有悲伤、凄凉之情,在惜别中表现了乐观的精神。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四桥
萧立之
自把孤樽孹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情。
答:
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②作者为什么描写这一形象?
①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虽然孤独一人,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解析:
第一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自把孤樽孹蟹斟”,“一江秋色无人管”是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其中“自”“孤樽”等词是关键。
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可以概括为: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东栏梨花②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陂(bēi):积蓄水的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此诗作于作者推行新法失败,退隐闲 居江宁之时。②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徐州任上,距离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尚 有两年。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3分)
(2)两位作者在各自诗作中寄予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1)王诗描绘了北陂杏花依水开放,春意盎然的景色;树上繁花似锦,水中倒影荡漾,两者同样妖娆美丽,相映生辉。(2分)苏诗写出了梨花变白之日,正是柳叶转青之时,描绘了城中柳絮纷飞、梨花盛开的美景。(1分)
(2)不相同。(1分)王诗笔下的北陂杏花纵然被春风吹落,纯洁的芳魂却一无所玷,而那开放于南陌的杏花最终被车轮马蹄碾得粉身碎骨,成为尘土。“作雪”与“成尘”分别是高尚和污浊的象征,这里表现了作者坚持理想、不从流俗的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2分)苏诗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促、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则寄予了作者的无奈与伤感。(2分)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理论奠基人和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最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唐玄宗在《吊白居易》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足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 B: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是唐朝时发展成熟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其中律诗每首四联,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C: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近体乐府。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词婉丽柔美,含蓄蕴藉,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词慷慨激昂,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D:《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6分)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①。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②燕支③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骢:指黑色的骏马。②虏障:指防御工事。③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21.请结合全诗思考一下,“心事一杯中”的“心事”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22.第一句诗中以“飞篷”喻“行子”,有人认为“对飞篷”三字“气馁不称”,应改为“去从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3分)
21.包含着作者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牵挂,对友人早立“功名”的期望和鼓励。(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22.示例一: 不同意(1分)。用“去从戎”,只是交待了友人去安西的事实,“对飞蓬”以“飞蓬”喻“行子”,用语形象(1分),使“行子”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气势与英姿如在眼前;乐观轻松,与全诗豪壮的意境浑然一体。(1分)
示例二:同意(1分)。用“去从戎”,直接点明了友人出塞从军的事实(1分),用语平实,交代清楚,并与诗中“金鞭、铁骢、宝刀”等词语前后照应,便于抒发别离的豪壮之情。(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⑴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3分)
答:
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3分)
答:
(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鸟鸣山幽,环境恬静。(3分,每个特点1分)
(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
(答出“以动衬静”给1分,分析恰当2分;答出“寓情于景”亦可,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