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⑵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⑴内容上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都写了重阳佳节的思乡之情。

  ⑵不同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遭受战乱的痛苦之情,表现了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解析:

阅读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1分)

(2)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萧萧""惨惨""惊""压"任选两处赏析即可,每处赏析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

(2)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

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每点2分)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答案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仅答出某字无赏析,不得分;答“窥”字,并赏析合理,得3分;答“动”“深”字,并赏析合理,得2分。)

(2)(3分)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

阅读温庭筠《商山早行》,回答问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

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回答前应做这样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灞 陵 行 送 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①,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 云是王粲②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③愁绝不忍听。

[注]

灞陵亭:在今西安市灞桥附近,汉时所设,用以检查来往行人。唐时在此设立驿站,长安人送客东行时,即在此折柳赠别。

王粲:东汉人, “建安七子”之一。初平三年(192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作乱,十七岁的王粲从长安往荆州避难,写下著名的《七哀诗》,诗中有“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句子。

③骊歌:指《诗经》之逸篇《骊驹》,是一首离别之歌。

诗歌是怎样烘托浓郁的离别气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日”与“浮云”在古诗经常连用,如“浮云蔽日”之类,你认为在本诗中这两个意象的结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灞陵”、“灞水”在唐诗里本就常与离别关联,再以水势浩浩之状,表现惜别之意绵绵不绝,三四句移情入景,古树无花、春草伤心,其实时表现离别时朋友间的惆怅失落之感。

(2)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透露朋友离京有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赠 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问题:这是一首写惜别之情的诗,一、二两句的“无情”、“笑不成”如何理解?

“无情”正是“多情”,正是情之至真、至深、至切的表现;“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这种看似矛盾的描写,写出了惨然相视、默然无语、难舍难分的情态。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8分)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盂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江岭,即大庾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

填空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 诗的人。唐人将诗歌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又名近体诗),今体诗主要包括律诗和 两种,孟浩然的诗多为律诗。(2分)

这首诗感情深沉,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的赏析。(6分)

【小题】

 山水田园(诗):绝句(2分,每空1分)

 【小题】

全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和伤感情绪。用“江岭”与“洛阳”相对,“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__,君主的昏庸。“才子”本该受到重用,却遭流放,由“洛阳”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流人”还是自己的挚友呢。两句强烈的对比,突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用岭外早开的梅花与北地花开之迟相对比,道出早开的梅花是美,可流放岭外怎及得留居北地故乡呢?由“江岭”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全诗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结尾一个诘问,使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答出“诗人内心的不平”和“伤感情绪”之意,2分;运用了“对比”1分:“反诘”或反问1分;能正确赏析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释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昭阳,即昭阳宫,汉成帝的居所。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酸苦和无奈。(意思符合即可,能够恰当分析情态描写2分,能够恰当分析情感1分)

②“隐”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意思符合即可,能够恰当分析景色描写2分,能够恰当分析情感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


解析:

阅读杜甫《春日忆李白》诗,回答问题。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①庚开府:即庚信,南北朝著名诗人。②鲍参军:即鲍照,南北朝著名诗人。③渭北,指作者所在的长安一带。④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1.诗的开头两联,对李白的诗进行热烈赞美,李白“诗无敌”的表现,一是其诗 ,二是其诗

2.从题目看,全诗意在忆人,却以赞诗发端,以“论文”作结,不着一字而其意自现,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其巧妙构思。

1.思想卓异不凡,构思脱俗; 风格清新俊逸,非常人可比。 

2.诗的开头两联,表面上是赞诗,但实是赞人、忆人,颈联表面写作者与李白各自所在之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饱含离别思念之情,尾联通过写诗人对“何时”才能再一起“细论文”的热切希望,更加强烈地表达了浓厚的忆念之情。全诗不着一“忆”字,而“忆”字贯穿始终,把思念之情抒写得含蓄深厚,情意绵邈,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