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曹操的《龟虽寿》,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__《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句子,其中的“遗篇”就是指《龟虽寿》这首诗。

B.这首诗前四句是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管寿命多长,总有终结的一天。从反面揭示出人的精神面貌之重要。

C.诗的第五、六句从正面作喻,又与七、八句意思紧密相连,揭示了这首诗的中心,形成了诗的高潮;高潮之后,诗人用四句议论来煞尾,把满腔热情凝聚于一个哲理之中。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与整首诗的内容并无关系,而是在配乐时加上去的。

A


解析:

(“遗篇”指《观沧海》一诗。)

下列选项中关于《再别康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的语言,多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表达了诗人的深情。 B: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的感情,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但正是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C:“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D:诗人以“西天的云彩”为别离对象,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在气氛创造方面,诗人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又选取了“云彩”“青荇”“星辉”等意象,造成一种清新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鹊桥仙(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陆游《鹊桥仙》中的“渔夫”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

【小题1】“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远离世俗红尘的隐逸生活,都体现了他们清远的心境、高洁的志趣。

【小题2】陆词该句是通过细节正面描写(或动作描写/细描/直接描写/实写)渔夫打渔的日常生活,柳诗该句则未见渔夫,通过描写侧面描写来烘托(或景物描写/间接描写/虚写)渔夫怡然快意的生活。


解析:

【小题1】3分

【小题2】表现手法写出相对应的两种,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解析: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的否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 终南山,在长安南。别业,别墅。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倍受人们喜爱的诗句,请试分析人们喜爱它的原因。

试评价此诗的语言特点。

【小题1】这两句诗写诗人徜徉在山水之间,既写出了山水景物,又含蕴诗人愉悦恬适的心情,语言极其自然,可谓语浅而意深。

【小题2】此诗的语言极朴素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刻意的修饰,但写景抒情恰到好处,平实中含有感人的力量,语言和作者恬适的心情、自然优美的风光相符合。


解析:

鉴赏下列两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静夜思

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7.简要说明两首诗写景抒情的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赏析“疑”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十五夜望月》是侧面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明明自己在怀人,偏问“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委婉动人。 《静夜思》是直接写景“床前明月光”,直抒胸臆“低头思故乡”。

18.用“疑”写出错觉,将月光比成“霜”,写出月光皎洁明亮;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因思乡夜不能眠而迷离恍惚的心绪。


解析:

古代诗歌不少诗句是写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下面对这些节日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⑵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⑷ 渚闹渔歌响,风和角棕香。

⑸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 ⑹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⑻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⑴\⑵⑷\⑶\⑸⑺\⑹\⑻ B.⑴⑹\⑶\⑵⑻\⑷⑺\⑸

C.⑴\⑷\⑶\⑵⑻\⑸⑹\⑺ D.⑴\⑶\⑵⑷⑻\⑸⑺\⑹

A


解析:

(⑴出自王安石《元日》,“桃符”是古时习俗,春节用桃木板写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压邪;⑵出自唐代张封建《竞渡歌》,农历五月五为端午节;⑶出自宋代高菊涧的《清明》;⑷出自唐人姚合的诗,因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⑸出自李商隐《月夕》,中秋节又称“月夕”;⑹出自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元宵节有点放花灯的习俗;⑺出自王建《十五夜望月》;⑻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选出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阅读下面一首短诗,完成下面试题。(共10分)

重量 ◎韩瀚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注】此诗是诗人为悼念张志新烈士而作。张志新,__时一位敢说真话,坚持真理,最终却被“__”及其爪牙残酷__而死的女__员。

1.诗中的重量实际上是指什么?(回答不超过4个字)

答:

2.请为这首诗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鉴赏性文字。

答:

1.生命价值。(2分)

2.这首诗短小精悍,既充满诗意,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2分)。前两句先用一个血淋淋的意象——带血的头颅,后用一个代表公正、正义的意象——天平,既生动形象又触目惊心(2分);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1分),突出了烈士之死重于泰山,苟活者之“活”轻贱之至,发人深省(1分);尤其最后两个字分行垂直排列,既呼应标题(1分),又让人感到一语双关,字字千钧,让人不由得逼视自己的生命价值(1分)。(共8分)


解析:

此题是对现代诗歌选修教学的检测,重在考查学生能否学以致用,是否初步具备了鉴赏诗歌的能力。评分标准:先要写一句总评(2分),然后艺术上要能从“意象”和“对比”角度来鉴赏的(各1分),内容上要写出“烈士之死重于泰山,苟活者之活轻贱之至”等意思,各得2分,如能答出“最后两个字分行垂直排列,既呼应标题,又让人感到一语双关,字字千钧,让人逼视自己的生命价值”等类似意思的,也给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

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

让河流把我洗黑

当我成熟以后被抛在地上

我仰望秋天

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秋天的存在

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

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

我长时间欣赏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11、对诗句与词语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这里,“辉煌的屋顶”比喻的是天空,这和“天似穹庐”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B.秋天的风光“比人类存在更古老”。诗句含蓄地说明:秋天的风光有着永恒的主题。

C.“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思想以“荡漾”来形容,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思想”的活跃,也为诗篇增添了活泼的动感。

D.“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诗人选用“歌唱”一词,旨在响亮地说明秋天的风光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12、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篇刻意运用多种修辞格来达意抒情,平添了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河流歌唱”“土地召唤收割”“两岸荡漾优美思想”就是典型例句。

B.因为要抒发“热爱”之情,所以诗人选择的语言多为亮色。比如“成熟”“深沉”“优美”“泛着金光”。

C.《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执著;诗篇既写出了秋天的自然之美,又赞颂了创造的永恒。

D.诗人对大地喷吐了满腔的热情——要响应土地的召唤,去收割,去磨练,去培育新的希望。

11、 D

12、B


解析:

11、D其一,应当是秋天,而非“秋天风光”;其二,“秋天有说不完的故事”,不是响亮地说明,而应看成是含蓄地说明。

12、 B“深沉”并非亮色-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