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 ( ) 江中看月作 (清·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 半树佛花香易散 B: 万里鱼龙争照影 C: 二月郊行最有情 D: 三千组练挥银刀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落第长安 常建 杂 诗 无名氏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8.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

9.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以及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8.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2分)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2分)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1分)

9.(1)“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其二,“溪”本是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3分)

(2)梨花洁白,梨树高秀,溪水澄澈,月光皎洁,诗句描绘了一幅静中有动,冷中有暖,美中含愁的宁静清雅的故乡月夜图。(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浦口逢春忆禁苑旧游

明 杨基

春冰消尽草生齐,细雨香融紫陌泥。

花里小楼双燕入,柳边深巷一莺啼。

坐临南浦弹流水,步逐东风唱大堤。

还忆当年看花伴,锦衣骢马玉门西。

诗中“坐临南浦弹流水”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小题1】诗句中借高山流水的典故,(1分)并通过回忆与旧友同游的情景,(1分)寄寓了对故知的思念(1分),抒发了知音难求的感慨(1分)。

【小题2】(1)借景抒情。(1分)诗歌借明丽的春景抒发了对春色的喜爱。(1分)

(2)反衬。(1分)以深巷中的莺啼来反衬环境的静寂。(1分)

(3)虚实结合。(1分)以飞行的双燕和隐身于柳荫中的黄莺写出了春日的情调。(1分)

(4)烘托。(1分)用繁花之胜烘托出了小楼的雅致。(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心

龚自珍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 声满东南几处箫?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注:作者作此诗时,已是屡次参加会试不第,而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也相继去世。

(1)请结合全诗作简析“秋心”的具体内涵?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二联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秋魂”指好友之魂,第二句表现了对去世好友的悼念之情; “气寒西北何人剑”句暗含着作者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声满东南几处箫”句显示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2)象征(比喻)手法,通过写自己佩戴郁金香、古玉,表明自己有着高洁的情操、卓越的才华。(漠漠郁金、亭亭古玉,都喻指美好的品德。)变抽象为具体,使美德形象可感。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中夜起望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声。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这首诗的诗眼是

②分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

③联系本诗意境,分析“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①诗眼是“寂寞”。(1分)

②意境:颔联通过“寒月”“疏竹”,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凉的意境,(1分)融情于景,(1分)抒发了作者因被贬而感到的寂寞伤感之情。(1分)

③反衬手法。(1分)用“泉响”“鸟喧”,衬托出环境的寂静。(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按要求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1)诗的前两句中“送”“动”二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们好在哪里?

(2)诗的后两句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请简要赏析。

 

(1)“送”是“送来”的意思,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刺骨的寒气(1分),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 “动”是“触动”的意思,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的情怀(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4分)衬托(反衬)或对比或借景抒情(1分)。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儿童欢乐愉快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对比(1分),突出抒发了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苏轼对石曼卿《红梅》诗持什么态度,请作分析。就你的理解与积累,你读过的咏梅诗词里哪些作品有“梅格”,请试举一例。(默写一名句即可)

(2)、 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魂?就其中两点作赏析。

(1).持否定(批评)态度, 石曼卿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的特征,未写出红梅的内在品格。  如:“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节是远景,一下子把树的遭遇和危境展现在人们面前。“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

风”指自然界骤起的大风暴。

B.第二节是近景,表现了悬崖边的树在困境之下的乐观和积极向上。

C.第三节是一个特写镜头,“弯曲”虽是“被风”扭曲了的形象,但那凌空欲飞的姿

态,却让人肃然起敬。

D.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借树写人——无数次经历坎坷而又怀着坚定信念的人的形象。

A


解析:

奇异的风是虚指的艺术手法

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 云之志 李挺拔 都说我是在天庭里闲游 自由自在,无忧无愁 不!我是在大漠中求索 行迹匆匆,东奔西走……   都说我看破了红尘凡土 才遁入空门,随风飘游 不!我热恋着我的故土呵 看我乡思如雾,一步三回头……   我讨厌这虚无缥缈的太空 我渴望那郁郁葱葱的绿洲 我之所以迟迟不愿归去呵 只因为还没找到我心爱的情友 一旦结识了我心满意足的伴侣 我就将爱的珍珠,漫天抛投—— 敲着雷的金鼓,披着电的银妆 一头扑向山川,扑向田畴……

A: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字面上写的是“云之志”,实际上抒发的是“我”热爱“故土”之情。 B:对诗中“故土”的理解,可见仁见智,既是“故乡”,又可指“我”所热恋的其他人或事物。 C:“乡思如雾,一步三回头”一句借助比喻和比拟,形象地表现出云在寻找“情友”时的迷茫之情。 D:结尾的“扑向山川,扑向田畴”一句的主体既是云变化后的雨,又是“我”倾注的爱。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落 第 东 归

(唐·罗邺)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落 第

(明·袁崇焕)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8.诗中“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9.两首诗都写于科考落第之后,两位诗人的心境不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8、(1)描绘出黄莺在山谷中婉转地鸣叫,鸟儿飞回枝头安适自在的一派田园风光。(3分)  作用:①由落第后情绪的低落转向回归田园的豁达;②为下文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慨做铺垫;③借景抒情,用这两句诗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解作者落第后的沮丧之情。(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分)

9、袁诗虽有落第后的失意,但“归去把渔竿”等句更多的是抒写诗人豁达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3分)罗诗“人间多少事堪愁”等句则主要表现了诗人落第后的沮丧、忧愁之情。(3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