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归 唐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②花间合,孤城③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答: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答:

(1)本诗中的“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意思对即可)4分

(2)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意思对即可)4分


解析: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①根据题目推断,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不超过5个字)?②根据诗歌内容归纳,作者写出了初夏天气的什么特点(不超过5个字)?(2分,每问1分)

(2)①诗歌主要靠创造意象来表情达意,这首诗创造了哪些意象?②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作者选择“柳絮”和“葵花”这两个很有特征的形象是有寓意的,根据它们的特征想想它们各喻指什么? (4分,①②问各1分,③问2分)

答:①

③“柳絮”喻指

“葵花”喻指

(1)①旅居他乡(或“作客他乡”或“离开京城”或“旅居洛阳” 或“退居洛阳”皆可)②雨霁清朗(或“雨后清新”或“雨后晴暖”或“雨后清朗”或“雨后清和”皆可)

(2)①雨、日、南山、柳絮、葵花等。②对比、借物抒情(或者“暗喻”)。③(用随风飘扬的“柳絮”喻指)那些随风转舵的小人(或“与他政见不同的王安石”),(用永远向日的“葵花”喻指)忠臣(或“对君王一片忠心的自己”)。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

刘长卿

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稀。

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

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

8.李诗的“独”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9.两道诗所写的战争都是败仗,但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8.“独”字,刻画出一位勇武过人,力挽狂澜的英雄,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4分)

9.李诗主人公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陷入敌军重重包围,却并不丧气,而是显出豪气豪情,杀开重围,绝处逢生。刘诗主人公也是处于敌军重重包围,外无援兵,内无力自守,陷于一种绝望的境地,情绪悲凉沉重。(4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筝,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诗歌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1)答:(1)①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件――听筝;②引出下文,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一点1分。)

(2)答: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


解析:

下面一首小诗的作者是谁?( ) 断 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徐志摩 B:卞之琳 C:戴望舒 D:舒婷

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 ( ) 江中看月作 (清·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 半树佛花香易散 B: 万里鱼龙争照影 C: 二月郊行最有情 D: 三千组练挥银刀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落第长安 常建 杂 诗 无名氏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8.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

9.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以及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8.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2分)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2分)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1分)

9.(1)“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其二,“溪”本是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3分)

(2)梨花洁白,梨树高秀,溪水澄澈,月光皎洁,诗句描绘了一幅静中有动,冷中有暖,美中含愁的宁静清雅的故乡月夜图。(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浦口逢春忆禁苑旧游

明 杨基

春冰消尽草生齐,细雨香融紫陌泥。

花里小楼双燕入,柳边深巷一莺啼。

坐临南浦弹流水,步逐东风唱大堤。

还忆当年看花伴,锦衣骢马玉门西。

诗中“坐临南浦弹流水”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小题1】诗句中借高山流水的典故,(1分)并通过回忆与旧友同游的情景,(1分)寄寓了对故知的思念(1分),抒发了知音难求的感慨(1分)。

【小题2】(1)借景抒情。(1分)诗歌借明丽的春景抒发了对春色的喜爱。(1分)

(2)反衬。(1分)以深巷中的莺啼来反衬环境的静寂。(1分)

(3)虚实结合。(1分)以飞行的双燕和隐身于柳荫中的黄莺写出了春日的情调。(1分)

(4)烘托。(1分)用繁花之胜烘托出了小楼的雅致。(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心

龚自珍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 声满东南几处箫?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注:作者作此诗时,已是屡次参加会试不第,而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也相继去世。

(1)请结合全诗作简析“秋心”的具体内涵?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二联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秋魂”指好友之魂,第二句表现了对去世好友的悼念之情; “气寒西北何人剑”句暗含着作者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声满东南几处箫”句显示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2)象征(比喻)手法,通过写自己佩戴郁金香、古玉,表明自己有着高洁的情操、卓越的才华。(漠漠郁金、亭亭古玉,都喻指美好的品德。)变抽象为具体,使美德形象可感。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