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古县城名。

(1)使诗人“乡心正欲绝”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诗的结句“何处捣寒衣”的妙处。

(1)枫叶飘零,秋景令人思乡;城闭鸟飞,增添诗人孤独;时辰已晚,邻家未归,诗人联想自己久客他乡,“乡心”欲绝。

(2)“乡心”欲绝之时,捣衣声传来,引发联想,加重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由写视觉转为写听觉(以捣衣声作结),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


解析:

(1)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4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中“春江正渺茫”写的是眼前之景,但这寻常之景与“君去”寻常之事联系在一起,却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请简要说出你的理解。

从形象勾画和抒情方式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赏析末句“天涯一望断人肠”。

【小题1】“春江正渺茫”从字面上来看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渺,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是的怅然若失。“春江正渺茫”正好行船,可以理解为喜“君去”航行的方便,也可理解为恨“君去”太疾的惆怅,或者二着兼而有之,仔细咀嚼其味无穷。

【小题2】从总体上看,末句是卒章显志。仔细分析,“天涯一望”是勾画了送行者目送眺望的情态,隐含依依惜别之情;“断人肠”是直抒胸臆,点明离情别绪:整个句子既抒发离情,却又并不将伤感尽露。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①②题,共7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①本诗通过描写诗人送别朋友魏二时的情景(1分),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或对朋友的眷恋,或朋友间的离情之苦)和想象离别后的凄凉(2分)。

②首句叙写江楼饯别和次句描写秋风秋雨入舟,都是写实;或(前两句实写离别时的事和景)(2分);后两句为友人虚构了孤月高悬难入眠、猿声悲鸣入梦境的典型的羁旅孤寂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将惆怅的别情渲染到极致。(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1)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特点:生活苦寒(1分)。十月边疆气候恶劣,官军衣单身寒,苦等军衣不来,夜冷难眠,苦寒难受(2分)。(意思对即可。)

(2)对比(1分)。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对比(1分),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的同情(1分),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1分)。(答“反衬”,分析有理也可给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释①昆仑:传说中的仙山。②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岛。

(1)有人认为诗中“屠”字用得有异趣,试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刘克庄称此诗“识度高远”,结合诗歌,请简要说明此诗的“高远”。

(1)“屠”字用得有异趣,使人联想到“杀”,以拟人手法形象描绘,清风满怀仇恨,视暑气为敌,只可惜力不足难以将其斩除,此字确实奇妙,表现了作者对暑旱酷热的极度怨恨,以此衬托热之烈。(3分)

(2)诗人憎恶暑热干旱,但诗歌并不囿于个人狭隘的情感,而是忧虑天下人们处于暑天旱热之中;诗人个人虽有清凉之处避暑,但他的愿望却是让天下的人们都能躲避暑天旱热之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高尚胸襟。(4分)(如考生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这两句诗是“代为之思”的写法,也就是作者站在友人的角度,想像友人离开之后孤独和凄凉的景象,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感伤。)


解析:

阅读王维的《终南别业》,回答问题: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你是如何理解颔联中的“独”与“空”字的内涵的?

答:

(2)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O

答:

(1)“兴来每独往,胜事自知” 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俞陛云在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五指山

丘浚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

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霁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注解:巨灵:山神名。

(1)宋代词人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名句,其中的“弄”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而这首诗第二联中的“弄”字,同样用得传神,请赏析。

答:

(2)本诗是怎样以“五指山”贯穿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1)“弄”为“玩弄、把玩、抚摩”之意(1分),写五指山这巨型手掌伸进空中,抚摩云(1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五指山的高和云雾缭绕的情状(1分)。

(2)首联“翠相连”写出五指山的苍翠,“撑”写出了五指山的高峻挺拔(1分),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五指山的高和云雾缭绕的情状(1分),颈联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五指山的秀丽和美丽(1分),尾联写五指山是巨灵神伸出的手臂,数点中原大好河山,写出了五指山的雄奇(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归 唐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②花间合,孤城③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答: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答:

(1)本诗中的“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意思对即可)4分

(2)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意思对即可)4分


解析: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①根据题目推断,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不超过5个字)?②根据诗歌内容归纳,作者写出了初夏天气的什么特点(不超过5个字)?(2分,每问1分)

(2)①诗歌主要靠创造意象来表情达意,这首诗创造了哪些意象?②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作者选择“柳絮”和“葵花”这两个很有特征的形象是有寓意的,根据它们的特征想想它们各喻指什么? (4分,①②问各1分,③问2分)

答:①

③“柳絮”喻指

“葵花”喻指

(1)①旅居他乡(或“作客他乡”或“离开京城”或“旅居洛阳” 或“退居洛阳”皆可)②雨霁清朗(或“雨后清新”或“雨后晴暖”或“雨后清朗”或“雨后清和”皆可)

(2)①雨、日、南山、柳絮、葵花等。②对比、借物抒情(或者“暗喻”)。③(用随风飘扬的“柳絮”喻指)那些随风转舵的小人(或“与他政见不同的王安石”),(用永远向日的“葵花”喻指)忠臣(或“对君王一片忠心的自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