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七言古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生动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城”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赤城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地方住宿。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对本诗的结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可分三部分,各写梦游的原因,梦游的过程,梦醒后的感慨。 B:全诗可分三部分,各写梦游的地方,梦游的内容,梦醒后的感慨。 C:全诗可分三部分,各写梦游的去处,梦游的过程,梦醒后的表白。 D:全诗可分三部分,各写梦游的前奏,梦游的内容,梦醒后的表白。

诗人在题目中用“梦游”二字,其作用是

A:表达作者追求虚空的幻想。 B: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和忧郁。 C: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度失意。 D: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强烈__。

下列句子中无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A:越人语天姥 B:我欲因之梦吴越 C:虎鼓瑟兮鸾回车 D:半壁见海日

关于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一万八千丈”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神仙出场了,梦境也就到达了顶点,诗却于此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入现实。好梦不长,更让诗人怀恋仙境的美好。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出了李白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揭示了李白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消极的。 D:诗人完全挣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感情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唱出了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怀才不遇者的心声。 B:这是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表示了他决绝的态度。 C:这两句诗一吐诗人长安三年受权贵排挤的闷气,点明全诗的主旨。 D:这两句诗是诗人愤然添加的,是诗外之句,删去不影响诗的完整性。

对“仙境”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后,出现了“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仙境。 B:众仙在金银台上的活动只写了“虎鼓瑟”一个细节。 C:诗人和众仙欢聚一堂,亲切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 D:梦境的高潮是神仙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第二段的诵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应轻出,惟“飞”字稍重,表现诗人高蹈出世的气概。 B: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的神力,应加快朗读速度。 C:“青冥”两个七字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仍须读得舒缓,声调要开朗。 D:本段末尾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失落,定下了全段低沉的格调。

下面语句节拍正确的是

A: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B: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C: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D: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