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自私使某些人变得鼠目寸光,________看不到国家利益。 ②围绕埃及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诸多疑团,多年来________困扰着全世界的考古学家。 ③由于忽略了保护环境,________类似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的灾祸不断发生。
A:从而 一直 所以 B:进而 一贯 因此 C:从而 一贯 所以 D:进而 一直 因此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云彩 神采飞扬 诚恳 开垦土地 B:暄响 寒暄客套 窗扉 敞开心扉 C:炫耀 耀武扬威 慰藉 声名狼藉 D:优郁 犹豫不决 清凉 青山绿水
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创新片段作文题(20分)
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生活。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雨露,也有风电乌云,请任选一个自然景观,从一个角度进行描写。250字左右。
作文思路:自然界是变化的,平时要注意观察周围景色,要选取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来写,写出它的特点,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文:
雨点儿越来越急,打在我身上的雨点也越来越多。……地上湿的已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小圆点,而是一块一块的,继而又汇成一大片一大片……这地上便再也找不到一小块干土了。(点评:写雨由疏而密,由小到大。)
从“哗哗”的雨声中不难听出,这雨点儿很大,很重,它们击在路上,溅起朵朵小银花,皇冠似的,然后迅速消失,紧接着又有千万朵雨花开了。(点评:运用比喻,形象、贴切。)
雨声渐渐小了,雨花渐渐稀了,雨点渐渐轻了,雨帘渐渐消失了。
雨后的天空格外纯净,空气格外清新,树木格外翠绿,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点评:运用排比,写出雨由小到无,雨后景色的美好。)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飞,飞,――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飞,飞,――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飞,飞,――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
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给加粗字注音。(2分)
翩( ) 麓( )
2.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2分)
3.文中反复出现“飞,飞,飞”表现出一种 的执著。(2分)
4.“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4分)
1.piān lù
2.自由、美好 点拨:要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3.坚定、欢快、轻松自由 点拨: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
4.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点拨:抓住“溶入”一词来理解。
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 ,第二层是 。(2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 的内心感受。(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2分)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8分)
1.写景 抒情
2.悲伤、遗憾、苦闷 点拨: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3.昔日
4.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点拨: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
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颗豆粒
我认识一位视一颗豆粒为自己生存意义的夫人。
她大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二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悲剧降临她家。丈夫因交通事故身亡。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不被法庭判为受害者。为此,他的妻子只得卖掉土地和房子来赔偿。
母亲和两个孩子背井离乡,辗转各地,好不容易得到某一家人的同情,把一个仓库的一角租借给他们母子三人居住。
只有三张榻榻米大小的空间里,她铺上一张席子,拉进一个没有灯罩的灯泡。一个炭炉,一个吃饭兼孩子学习两用的小木箱,还有几床破被褥和一些旧衣服,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为了维持生活,妈妈每天早晨6点离开家,先去附近的大楼里做清扫工作,中午去学校帮助学生发食品,晚上到饭店洗碟子。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已是深夜十一二点钟了。于是,家务的担子全部落在了儿子身上。
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母亲披星戴月,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生活总是那么清苦。她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8个月、10个月……做母亲的哪能忍心让孩子们苦熬下去呢?她想和两个孩子一起到丈夫所在的地方去。
有一天,母亲泡了一锅豆子,早晨出门时,给大儿子留下一张条子:“锅里泡着豆子,把它煮烂,放一点酱油。”
这天,母亲干了一天活,累得疲惫不堪,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打算当天晚上和两个孩子一块死去。
她打开房门,见两个儿子已经钻进席子上的破被褥里,并排入睡了。忽然,母亲发现哥哥的枕边放着一张纸条,便有气无力地拿了起来。上面这样写道:
妈妈,我照您条子上写的那样,认真地煮了豆子,豆子烂时放进了酱油。不过晚上盛出来给弟弟当菜吃时,弟弟说太咸了,不能吃。弟弟只吃了点冷水泡饭就睡觉了。
妈妈,实在对不起。不过,请妈妈相信我,我的确是认真煮豆子的。妈妈,求求您,尝一粒我煮的豆子吧。妈妈,明天早晨不管您起得多早,都要在您临走前叫醒我,再教我一次煮豆子的方法。
妈妈,今晚上您一定很累吧,我心里明白,妈妈是在为我们操劳。妈妈,谢谢您。不过请妈妈一定保重身体。我们先睡了。妈妈,晚安!
泪水从母亲的眼眶夺眶而出。母亲坐在孩子们的枕边,擦着眼泪一粒一粒地品尝着孩子煮的咸豆子。一种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从母亲的心里生成出来。摸摸装豆子的布口袋,里面正巧剩下倒豆子时残留的一粒豆子。母亲把它捡出来,包进大儿子给她写的信里,决定把它当作护身符带在身上。
十二年的岁月流逝而去,兄弟俩长大成人。他们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双双毕业于妈妈所憧憬和期望于他们的一流国立大学,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直到如今,那一粒豆子和信,仍时刻不离地带在这位母亲身上。
1. 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的顺序?
2. 第②段中写道:“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请问事故的“微妙”表现在哪里?
3. 第⑧段中的“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这句话照应了文中的哪句话?
4. 第⑥段中写道:“她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8个月、10个月……”请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她们就这样生活了10个月”?
5. 第⑧段中写道:“打算当天晚上和两个孩子一块死去。”请说说“她”为什么产生这种“打算”。
6. “―种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从母亲的心里生成出来”是第13段中的一句话,请问是什么原因使母亲产生了“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
7. 第13段写道:“母亲把它捡出来;包进大儿子给她写的信里,决定把它当作护身符带在身上。”请你揣摩一下当时母亲心里是怎样想的。
1. 倒叙。
2. 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不被法庭判为受害者。
3. 她想和两个孩子一起到丈夫所在的地方去。
4. 这样写显得时间很长,从而突出他们生活的不易
5. 她很辛苦,她也不能忍心让孩子们苦熬下去。
6. 她看到了孩子给她的信。
7. 不能辜负孩子们的心,鼓励自己坚强地走下去。
《分忧》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就住在一套用木板隔成的两层商铺里。母亲半夜起床上厕所,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烟味,便意识到家中出事了。等丈夫从梦中惊醒,楼下已是一片火海,全家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以及两个雇工都被困在大火中。孩子们被叫醒后,各个如受惊的小兔子,逐一聚拢到母亲身边。幸好阁楼上的天花板只有一层,砸开它,就可以攀上后墙逃生。绝望之余,父亲带着两个雇工砸开天花板,并第一个抢先翻过墙头。父亲出去后,再也没回来,他只顾呼唤邻居救火。高墙里面,大火离母亲和五个孩子越来越近了,5个孩子中,最高的也只有154厘米,而围墙竟有两米多高,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单独攀上去。幸运的是,墙头上有一个雇工留了下来。他一手抓紧房顶横梁,另一只手伸向墙内的母亲和孩子。“别怕,___着妈妈的手,___上去!”母亲___在地上,___牢大儿子的脚,大儿子用力一___,___住雇工的手攀上墙头翻身脱离了险境。用同样的办法,母亲把二儿子和小儿子一一举过了墙。
②此刻,火舌已舔到脚掌,母亲奋力抓起二女儿。此时,她的力气已用尽,浑身不停地颤抖。大女儿急中生智,协助妈妈把妹妹举过了墙。火海中,仅剩母亲和大女儿。大火已卷上了她们的身体,烧着了她们的衣服。大女儿哭着让妈妈离开,但母亲坚决地将大女儿拉了过来,拼尽最后一口气,将大女儿托过墙头。当雇工再次把手伸向母亲的时候,她竟然连站立的力气也耗尽了。转眼间,便被大火吞没了。墙外,五个孩子声泪俱下地捶打着墙,大喊着“妈妈”。而墙内的母亲再也听不见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③消防人员赶到,20分钟便将大火扑灭。人们进去寻找这位母亲,看到了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跪在阁楼内的墙下,双手向上高高举起,保持着托举的姿势。
④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深圳,人们也将永远铭记这位英雄母亲的名字--卢映雪。
1. 你读完全文,内心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最好是用成语(四字短语)或者诗句来表达。
2. 请给第一自然段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动词。
A. 踩 走 蹲 捉 蹬 抓 B. 踩 爬 蹲 抓 蹬 抓
C. 踩 跳 蹲 抓 踩 抓 D. 抓 爬 爬 捉 踩 捉
3. 第三自然段中斜体加粗部分的内容,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跪在阁楼内的墙下,双手向上高高举起,保持着托举的姿势。对文章主题的表达有何作用?
4. 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如果你是这位母亲,你会作出一些什么样的反映?
5. 通读全文,如果你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最恰当应该是什么?
6.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内容上起什么作用?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 谁言寸草心;心潮起伏;汹涌澎湃;
2. B
3.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更加表现了作为一位母亲的伟大之处,至死也不忘记用自己的瘦弱的血肉之躯保卫自己的子女,不让他们受到一点点伤害。(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4. 伟大的,令人敬佩的母亲;如果我是这位母亲也可能先让我的孩子先走,但可能不会至死也保持这种姿势。
5. 《母亲的姿势》《谁言寸草心》《伟大的母亲》《生命的姿势》……
6. 叙述 补充说明 照应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