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在班上进行的《兰亭集序》课文的学习竞赛中,通过自己的广泛查阅和分析,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得到了老师的啧啧称赞后,有人向你祝贺,请根据不同语体的要求,作出谦虚、上进的回答。(4分)

(1)使人感到亲切而易于接受的日常口语语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蓄、富有文采的口语语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重、严肃的正规书面语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嗨,没什么,学无止境,以后还需努力才行。(2)你的过奖,会使我陶醉;在新的起点,我将开始新的拼搏。(3)谢谢鼓励,我还有许多不足,还得继续努力。

根据上联,联系课文或自己的所学,对出下联。(3分)

上联:兰亭一曲,牵动古今浩叹

下联:

书法一帖,写出行楷风范 盛宴一场,感悟人生短长 草堂一间,感怀天下苍生

在语文学习生活中,你学习并牢固记住了许多课文。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选择你记忆最深刻的另一篇课文,在网上写几句感言。(4分)

示例:最喜欢《滕王阁序》。还需要多说吗?惊艳天下的词采,行云流水的思想漫流,让人生高山仰止之慨。心绪飘飞,任意挥洒,千古的绝唱啊!还需要多说吗?

最喜欢《阿Q正传》。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很幽默好笑;再读《阿Q正传》,觉得阿Q很无聊下流。阿Q率真、质朴、自尊,任性、愚昧、自贱,几乎集合了所有中国人身上的奴才特征,多次阅读,发现《Q正传》就像―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寻找到自己的身影。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5―8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5.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

B.木直中绳,以为轮

C.知明而行无过也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6.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与     失其所与,不知

B.及其所之既倦    足以极视听之娱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向之所欣     或因寄所托

7.对该文段理解和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A.作者在前面段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C.人生难测长短,所以“死生亦大矣”。

D.作者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非常悲观。

8.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⑴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⑵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5.D(A“趣”通“取“ B“”通“” C“知”通“智”)

6.B(前者是动词,到,往;后者是助词,的。A都是动词,交往,结交。C都是介词,因为,依靠。D都是助词,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7.D(悲观的说法与文意不合,作者对人生是执着的,只是因岁月的流逝而悲叹)

8.(1)但是当他们对所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符合了自己的心意时,便愉快地感到满足,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2)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决定,最后期限是趋向灭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怎么能不令人悲痛呢!

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从文学和书法上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其文不但在思想、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其帖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件瑰宝。 B: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故有时人们也就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高寿,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D:“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积淀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它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对下列各句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句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 B: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C:是日也,天朗气清(判断句) D:列坐其次(省略介词“于”)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0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8.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9.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10.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7.B 8.B 9.C 10.A

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诞(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 B:殇(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 C:悼(dǎo) 禊(xì) 骋(chěng) 契(qì) D:嗟(jiē) 觞(shāng) 湍(tuān) 曲(qǔ)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