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蒋琬二三事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场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且不如,则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耶?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非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19.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作事愦愦   愦愦:___________

(2)杨敏曾毁琬  :___________

2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1.用简洁的话概述短文所写的三件事。

22.蒋琬正确处理这几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9.( 1)糊涂 (2)诋毁

20.人心不同,就像他们各自的面孔一样;当面服从,背后又说反对的话,这是古人劝诫的毛病。杨敏想称赞我说我是对的,就不是他的本心;想反对我的话,就又显示我的不对,因此不出声,这是戏的快啊。

21.蒋琬不听对杨戏的诋毁;蒋琬不听对杨敏的诋毁;蒋琬没有挟私报复杨敏。

22.蒋琬对几件事的处理说明,做人应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正确的认识,能听得进批评的意见,同时还要能秉公办事,不挟私报复。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8题。(18分)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着: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③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联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示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①干局:指人的办事能力。②簿最:财物出纳账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1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监门校尉不觉  觉: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均 均: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阿亲戚  阿:顺从

  ④不可谓刑    刑:合法

  ⑤陛下登杀之   登:立即

  ⑥矜其贫     矜:怜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胄以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而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1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不首,罪当死

  B.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以下14~1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2分)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1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2分)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1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3分)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1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11.解析:②“均”意为“等同”,③“阿”意为“偏袒”,其余皆正确。

  答案:B

12.解析:①“以”是“依据”,②“以”是“用”的意思;③“而”表转折,④“而”表顺承。

  答案:B

13.解析:从上下文看,胄与上争论的是“不首”依据什么定罪,因此“言”当指A,B扩大了内容,C、D以偏概全。

  答案:A

14.解析:“录”的意思同“君既若见录”的“录”,“原”从语法结构分析,应是动词,而非副词。

  答案:A

15.解析:据语境,“缘”应解为“因为”。

  答案:B

16.解析:①③都是假设关系,②是承接关系,④是因果关系。

  答案:B

17.解析:①是介绍胄的品性、才能,②是叙法令条文,⑥是假设情况,都不反映其“公正执法”。

  答案:D

18.解析:A.“固请太宗复议”无据;B.胄引法的目的不是要判长孙无忌死罪,而是要使对校尉的判决合理些;D.最后一句错,不是“不妥”,而是“不能”。

  答案:C

对《兰亭集序》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王羲之的旷世之作,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在书法史上也获得盛誉,又称“兰亭序”。 B:文章表现了对大自然优美景象的赞美,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修短随化”的无限感慨。 C: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景、情、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D:本文语言华美典雅,叙议结合,使人读后如含醴酪,回味无穷。

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因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不受自身肉体的束缚 B:所之既倦――对(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用以抒发内心感慨,人们的这种情趣是一样的 D:趣舍万殊――(人们)所好所恶,各不相同

假如你在班上进行的《兰亭集序》课文的学习竞赛中,通过自己的广泛查阅和分析,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得到了老师的啧啧称赞后,有人向你祝贺,请根据不同语体的要求,作出谦虚、上进的回答。(4分)

(1)使人感到亲切而易于接受的日常口语语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蓄、富有文采的口语语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重、严肃的正规书面语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嗨,没什么,学无止境,以后还需努力才行。(2)你的过奖,会使我陶醉;在新的起点,我将开始新的拼搏。(3)谢谢鼓励,我还有许多不足,还得继续努力。

根据上联,联系课文或自己的所学,对出下联。(3分)

上联:兰亭一曲,牵动古今浩叹

下联:

书法一帖,写出行楷风范 盛宴一场,感悟人生短长 草堂一间,感怀天下苍生

在语文学习生活中,你学习并牢固记住了许多课文。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选择你记忆最深刻的另一篇课文,在网上写几句感言。(4分)

示例:最喜欢《滕王阁序》。还需要多说吗?惊艳天下的词采,行云流水的思想漫流,让人生高山仰止之慨。心绪飘飞,任意挥洒,千古的绝唱啊!还需要多说吗?

最喜欢《阿Q正传》。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很幽默好笑;再读《阿Q正传》,觉得阿Q很无聊下流。阿Q率真、质朴、自尊,任性、愚昧、自贱,几乎集合了所有中国人身上的奴才特征,多次阅读,发现《Q正传》就像―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寻找到自己的身影。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5―8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5.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

B.木直中绳,以为轮

C.知明而行无过也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6.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与     失其所与,不知

B.及其所之既倦    足以极视听之娱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向之所欣     或因寄所托

7.对该文段理解和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A.作者在前面段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C.人生难测长短,所以“死生亦大矣”。

D.作者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非常悲观。

8.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⑴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⑵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5.D(A“趣”通“取“ B“”通“” C“知”通“智”)

6.B(前者是动词,到,往;后者是助词,的。A都是动词,交往,结交。C都是介词,因为,依靠。D都是助词,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7.D(悲观的说法与文意不合,作者对人生是执着的,只是因岁月的流逝而悲叹)

8.(1)但是当他们对所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符合了自己的心意时,便愉快地感到满足,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2)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决定,最后期限是趋向灭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怎么能不令人悲痛呢!

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从文学和书法上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其文不但在思想、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其帖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件瑰宝。 B: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故有时人们也就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高寿,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D:“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积淀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它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对下列各句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句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 B: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C:是日也,天朗气清(判断句) D:列坐其次(省略介词“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