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宾短语后置的一项是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张良具告以事。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完成7~10题。(14分)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7. 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4分)

8. 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4分)

9. 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10. 结合选录的二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4分)

7. “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

8. “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9. 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10.奔放、散文化语句。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的赞美乐章。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_。

A:秦 蜀 气势磅礴 忧虑与关切 B:蜀 秦 气势磅礴 忧伤与无赖 C:秦 蜀 气贯长虹 忧虑与关切 D:蜀 秦 气贯长虹 忧伤与无赖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下面诗句是赞扬老师的,请另选赞扬对象,仿照其形式写一节小诗。(4分)

一支粉笔

画出知识王国的迷津

一块黑板

记下了老师的无限的深情

一个讲台

映着老师的艰辛

三尺教鞭

指点通向理想的道路

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3分)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树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细菌能分解树木,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整个地球的盎然绿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蒋琬二三事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场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且不如,则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耶?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非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19.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作事愦愦   愦愦:___________

(2)杨敏曾毁琬  :___________

2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1.用简洁的话概述短文所写的三件事。

22.蒋琬正确处理这几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9.( 1)糊涂 (2)诋毁

20.人心不同,就像他们各自的面孔一样;当面服从,背后又说反对的话,这是古人劝诫的毛病。杨敏想称赞我说我是对的,就不是他的本心;想反对我的话,就又显示我的不对,因此不出声,这是戏的快啊。

21.蒋琬不听对杨戏的诋毁;蒋琬不听对杨敏的诋毁;蒋琬没有挟私报复杨敏。

22.蒋琬对几件事的处理说明,做人应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正确的认识,能听得进批评的意见,同时还要能秉公办事,不挟私报复。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8题。(18分)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着: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③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联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示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①干局:指人的办事能力。②簿最:财物出纳账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1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监门校尉不觉  觉: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均 均: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阿亲戚  阿:顺从

  ④不可谓刑    刑:合法

  ⑤陛下登杀之   登:立即

  ⑥矜其贫     矜:怜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胄以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而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1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不首,罪当死

  B.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以下14~1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2分)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1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2分)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1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3分)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1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11.解析:②“均”意为“等同”,③“阿”意为“偏袒”,其余皆正确。

  答案:B

12.解析:①“以”是“依据”,②“以”是“用”的意思;③“而”表转折,④“而”表顺承。

  答案:B

13.解析:从上下文看,胄与上争论的是“不首”依据什么定罪,因此“言”当指A,B扩大了内容,C、D以偏概全。

  答案:A

14.解析:“录”的意思同“君既若见录”的“录”,“原”从语法结构分析,应是动词,而非副词。

  答案:A

15.解析:据语境,“缘”应解为“因为”。

  答案:B

16.解析:①③都是假设关系,②是承接关系,④是因果关系。

  答案:B

17.解析:①是介绍胄的品性、才能,②是叙法令条文,⑥是假设情况,都不反映其“公正执法”。

  答案:D

18.解析:A.“固请太宗复议”无据;B.胄引法的目的不是要判长孙无忌死罪,而是要使对校尉的判决合理些;D.最后一句错,不是“不妥”,而是“不能”。

  答案:C

对《兰亭集序》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王羲之的旷世之作,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在书法史上也获得盛誉,又称“兰亭序”。 B:文章表现了对大自然优美景象的赞美,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修短随化”的无限感慨。 C: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景、情、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D:本文语言华美典雅,叙议结合,使人读后如含醴酪,回味无穷。

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因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不受自身肉体的束缚 B:所之既倦――对(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用以抒发内心感慨,人们的这种情趣是一样的 D:趣舍万殊――(人们)所好所恶,各不相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