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新 年 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①,从今又几年?

【注】①长沙傅:西汉贾谊年少才高,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

(1)请结合整首诗歌内容,概括作者的处境。(3分)

(2)根据上述作者处境,请分析作者的心理。(3分)

(3)颈联主要用了“岭猿”、“江柳”的意象来写景,请从手法和作用角度赏析颈联。(4分)

8、(1)新年将近,却因被贬谪而离家遥远;年纪衰老,却依然位卑而居人之下。(被贬谪、离家远、年纪老、地位低,任意答到三点即可)

(2)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极度思念家乡(1分)却归期遥遥的悲伤(1分),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懑(1分)。

(3)从早至暮,岭上猿猴悲啼不断;而江边柳树则遭风烟侵袭缠绕,一片凄迷(1分,大意对即可)。作者借景抒情,将悲凉失意的情感,寄寓在哀伤凄凉的景色之中(归纳出意象特征得1分;点明情感得1分;手法1分,如果答“寓情于景”或“听觉和视觉相结合”亦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8.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这首诗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一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9.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5分)

8.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细节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9.“犹”字好。孤舟远逝,诗人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不舍的深情。

“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诗人空对无际的天空。“空”字侧重表现出诗人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一9题。(10分)

乱 后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8.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5分)

8.(5分)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9.(5分)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门怨(其一)

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注释:长门宫,冷宫的代名词;昭阳宫,泛指得宠官妃所居之处。

8.这首诗描写了长门宫里什么样的环境气氛?第三句中的“不学”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6分)

9.诗人把“长门”与“昭阳”对照着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宫妃什么样的情感?(5分)

[03ab44cc3bd61499.jpg]

课内纵横

阅读《蜀道难》,完成7―11题。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岩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7.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重点写青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与“连峰去天不盈尺……岩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是否重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西游”“西望”表明了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间崇山峻岭的地貌,是闭塞的原因。第三层叙述蜀道由来,以神话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

8.“上有”“下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诗人着重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峻危的山势,尤其是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表现了蜀道之难。

9.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而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的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点面结合,后者全面概括;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为“嗟尔远道之人”张本,为第三段写社会环境险恶铺垫过渡。

10.“但见”“又闻”句渲染了凄清__、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

11.不矛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模拟蜀人口气,以诫友人慎入蜀,意味尤为深长。

全是诗中地名的一组是

A:蜀――秦塞――蚕丛――太白 B:秦塞――太白――鱼凫――峨眉 C:青泥――剑阁――锦城――蜀道 D:太白――青泥――锦城――剑阁

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两组是

A:开国茫然/青泥何盘盘 B:来四万八千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西太白有鸟道/一夫当关 D:猿猱欲度攀援/悲鸟号古木,愁空山

对加粗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险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匪亲         或:副词,倘若。

默写无误的一项是

A:可以横绝蛾眉巅。           B:天梯石栈相勾连。 C:猿猱欲度愁攀缘。           D:枯松倒挂依绝壁。

《锦瑟》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

用典:庄生梦蝶,望帝杜鹃。其内容和作用课本注释中已有详细说明。通感兼夸张:珠有泪,玉生烟。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