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从语言的角度:抓住“邀”、“纳”二字,分析炼字的精彩;如:“邀”字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一联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写出心境的清闲;(分析第三联叠词的使用,可酌情给分)
从写景的角度:①可分析写景之时采用的手法——动静结合、反衬;如:夏日的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的小燕雀,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因而,水到渠成的表达出诗人 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②也可从“写景顺序”这个角度入手,全诗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白天到夜晚,从视觉到听觉;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如: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回答问题。(7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具体说明。 (3分)
答:
(2)词的下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答:
(1) 答案: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1分)前几句的意思为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2分)
(2) 答案:描写了词人的心境上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词人的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2分)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2分)
(2011·抚顺一中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答案: 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2011·鞍山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①
□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011·海口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 梁 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颈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
答案: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2011·海南省嘉积中学质量监测)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
□ 贾 岛①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 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答案: (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2分)
2、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4分)
A.这首诗的作者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B.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
C.诗中一、二句对于“夏云”的具体形象做了很详细的描写,充分的表现出夏云的特征。
D.第三句“无限旱苗枯欲尽”是全诗的背景,诗人将它放在这里,使诗歌产生悬念和波澜,从而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1、拟人 对比
2、C(一、二句并没有对夏云的具体形象作过多描述,只是以“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
(2011·潍坊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写景的含意是什么?请对此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意境高古、清幽(或“幽雅”)。颈联写入望的远景。景象阔大、幽渺(或“幽深”)。
(2)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对卢岵处士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卢岵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高洁,以及作者的景慕之情。
(2011·菏泽质量调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盆 池
□ 韩 愈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小 池
□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韩诗第二句“拍岸才添水数瓶”用夸张手法写盆池极小。
B.《盆池》的第三、四句写星月无法倒映于池中,从另一角度写出了池小。
C.《小池》诗中,泉曰“眼”,流曰“细”,“细流”前着一“惜”字,足见诗人情趣在于精细处。
D.读《小池》诗,联想“接天连叶无穷碧”诗句,同一诗人,笔法不同。
(2)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等到夜深,明月走掉,再看我这小小的盆池里能够“涵泳”多少颗星星?这就是说虽小却能“涵泳”许多星星。
(2)先在脑中想象“蜻蜓立荷尖”的图画,再延伸开去,揣摩这幅画的意蕴。
(3)对比鉴赏。一个是从大处去写,“天影青青”“涵泳几多星”;一个从小处去写,抓细节“蜻蜓立荷”。
答案: (1)B
(2)小荷、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立”,两物相依,将自然界的和谐美形容尽致,以自然界的无限生机照亮全诗。
(3)《盆池》取材小,而诗人从大处落墨,以小见大,用大字面写小景致。《小池》则刻画精细,小荷蜻蜓浓缩为“盆景”,大中见小。
(2011·青岛二中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