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__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住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山“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01223b126d9784e4.jpg]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次韵子由绿筠

苏轼

爱竹能延客,求诗剩挂墙。

风梢千纛乱,月影万夫长。

谷鸟惊棋响,山蜂识酒香。

只应陶靖节,会取北窗凉

【注】①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②绿筠,青绿色的竹子。③纛(dào),舞用羽,仪仗用的旗。这里形容竹梢的枝叶。④晋陶渊明死后,人们尊称他为“靖节先生”。会取,体会得。

8.诗歌题目为“绿筠堂”,那么作者在诗中是怎样来描写竹子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9.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394ccbe31d045b94.jpg]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8. 诗的前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寓意?(4分)

答: 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9.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

_______

8. 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萧肃、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渲染临战的气氛。

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22~23题(6分)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释】 可人:知己。

22.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字指代哪两件事?为什么诗人只选取这两件事来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e658b9492f2bfcc.jpg]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⑴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3分)

⑵ 这首诗歌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4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品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考查两个动词,答题时首先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参考答案】  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4分)【解析】在本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很明确的——感叹民生疾苦。这里重点考查情与景的关系,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衬托”、“对照”),表现自然界美好与现实生活贫困的不协调,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从语言的角度:抓住“邀”、“纳”二字,分析炼字的精彩;如:“邀”字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一联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写出心境的清闲;(分析第三联叠词的使用,可酌情给分)

从写景的角度:①可分析写景之时采用的手法——动静结合、反衬;如:夏日的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的小燕雀,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因而,水到渠成的表达出诗人 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②也可从“写景顺序”这个角度入手,全诗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白天到夜晚,从视觉到听觉;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如: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回答问题。(7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具体说明。 (3分)

答:

(2)词的下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答:

(1) 答案: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1分)前几句的意思为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2分)  
(2) 答案:描写了词人的心境上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词人的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2分)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2分)

(2011·抚顺一中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

□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答案: 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2011·鞍山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