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21.请简要赏析诗中首联“动”和“窥”两个字的好处。(3分)
2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结合景物描写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4分)
20. (他却)端坐着学小孩子念念有词的样子,禅师抓住他,让他割草。
21. 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具陆羽的塑像。
21.“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窥”字赏析任答一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水孤舟
梁 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⑴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2分)
⑵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⑴“望”字起统领全诗景物描写的作用。(仅答“统领全诗”亦可)(2分)
[99cda88d4f781a3c.jpg]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__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住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山“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01223b126d9784e4.jpg]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次韵子由①绿筠②堂
苏轼
爱竹能延客,求诗剩挂墙。
风梢千纛乱③,月影万夫长。
谷鸟惊棋响,山蜂识酒香。
只应陶靖节,会取北窗凉④。
【注】①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②绿筠,青绿色的竹子。③纛(dào),舞用羽,仪仗用的旗。这里形容竹梢的枝叶。④晋陶渊明死后,人们尊称他为“靖节先生”。会取,体会得。
8.诗歌题目为“绿筠堂”,那么作者在诗中是怎样来描写竹子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9.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394ccbe31d045b94.jpg]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8. 诗的前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寓意?(4分)
答: 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9.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
_______
8. 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萧肃、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渲染临战的气氛。
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22~23题(6分)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释】 可人:知己。
22.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字指代哪两件事?为什么诗人只选取这两件事来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e658b9492f2bfcc.jpg]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⑴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3分)
⑵ 这首诗歌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4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品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考查两个动词,答题时首先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参考答案】 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4分)【解析】在本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很明确的——感叹民生疾苦。这里重点考查情与景的关系,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衬托”、“对照”),表现自然界美好与现实生活贫困的不协调,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从语言的角度:抓住“邀”、“纳”二字,分析炼字的精彩;如:“邀”字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一联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写出心境的清闲;(分析第三联叠词的使用,可酌情给分)
从写景的角度:①可分析写景之时采用的手法——动静结合、反衬;如:夏日的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的小燕雀,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因而,水到渠成的表达出诗人 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②也可从“写景顺序”这个角度入手,全诗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白天到夜晚,从视觉到听觉;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如: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