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政和七年晚春经襄邑进京待选途中。

14、起句中的“飞”字用的十分传神,请结合“飞花”两句说说“飞”字好在何处。(4分)

答:

15、这首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赏析。(4分)

答:

14、“飞花”的“飞”字描绘出暮春时节两岸落英缤纷,花飞花舞的生动景象;(2分)又是穿行于花林榆堤的行船上的人眼中所见,衬托出行船之速,表现了诗人进京待选途中的畅快得意之情。(2分)

15、后两句主要运用了“衬托”(或答“正衬”“以动衬动”,但答“反衬”不给分)的表现手法。如果没有答出具体的表现手法,但解释了这种手法是如何具体运用的,也可)(2分)“卧看”两句描写诗人仰卧舟中注视蓝天白云,所谓“漫天云不动”实际是行船中人的错觉,以白云的流动衬托出船行之速,与首句相照应。(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野步 野步

周密(宋) 赵翼(清)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⑴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答:

⑵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⑴第一首呈现了一个悠然漫步、陶醉于春天美景的郊游者(隐逸者)形象。第二首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秋寒)中感叹韶华已逝(老之将至)的老者形象。(2分)

⑵拟人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写出纷飞的蝴蝶“烂醉”春风、沉醉花丛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 “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头发,写出了诗人对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共4分,拟人1分,每首诗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21.请简要赏析诗中首联“动”和“窥”两个字的好处。(3分)

2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结合景物描写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4分)

20. (他却)端坐着学小孩子念念有词的样子,禅师抓住他,让他割草。

21. 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具陆羽的塑像。

21.“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窥”字赏析任答一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水孤舟

梁 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⑴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2分)

⑵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⑴“望”字起统领全诗景物描写的作用。(仅答“统领全诗”亦可)(2分)

[99cda88d4f781a3c.jpg]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__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住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山“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01223b126d9784e4.jpg]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次韵子由绿筠

苏轼

爱竹能延客,求诗剩挂墙。

风梢千纛乱,月影万夫长。

谷鸟惊棋响,山蜂识酒香。

只应陶靖节,会取北窗凉

【注】①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②绿筠,青绿色的竹子。③纛(dào),舞用羽,仪仗用的旗。这里形容竹梢的枝叶。④晋陶渊明死后,人们尊称他为“靖节先生”。会取,体会得。

8.诗歌题目为“绿筠堂”,那么作者在诗中是怎样来描写竹子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9.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394ccbe31d045b94.jpg]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8. 诗的前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寓意?(4分)

答: 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9.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

_______

8. 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萧肃、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渲染临战的气氛。

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22~23题(6分)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释】 可人:知己。

22.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字指代哪两件事?为什么诗人只选取这两件事来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e658b9492f2bfcc.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